高考对联复习专题材料

2021-03-07 05:46:17 字数 5186 阅读 2719

1楼:笔有千秋业

全部奉上:

(一)对联史话

早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就留下一首《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诗的意思是:爆竹声中一岁过去,扑面而来的是春风送暖,大地更新,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在一起,喜饮屠苏美酒,欢庆佳节。这时,朝霞满天,照亮了千家万户,好象披红挂彩;人们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撕去旧符,换上新的桃符,表示除旧迎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对联,由来已久。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

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神,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型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

八、九种说法之多。传统说法,也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chǎng)所作。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 世家》中的一段记载:

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 (清"**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的一大贡献。

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

(二)对联的对仗

一是词类必须相当。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墙”对“山”,“芦苇”对“竹笋”,“头”对“嘴”,“脚”对“皮”,“根”对“腹”,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浅”对“空”,是形容词对形容词;“上”对“间”,

“底”对“中”,是方位词对方位词。不管是按古人的要求还是从今天的标准来看,都对上了,而且对得非常好。

二是结构必须相应,即两联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拿“墙上”联来说,上联是个主谓结构,下联也是个主谓结构。上联的主语部分是个偏正结构,下联的主语部分也是个偏正结构。

上联的谓语部分是个并列结构,下联的谓语部分也是个并列结构。这两联的结构就是相应的。现按层次分析法作图如下。

由于两联结构相同,只合作一图:

墙 上 芦 苇,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 └—┘ └—┘ └—┘ └—┘ |

方位 并列 主谓 主谓 方位 │

└————┘ │ │ └——┘

偏 正 │ │ 主谓

└┬┘ └———┴—————┘

│ 并列

└———————————┘

主 谓词类必须相同,结构必须相应,这两条一般都是应该遵守的。

三是节奏必须相同,就是说两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请看福州涌泉寺弥勒佛殿的一副: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盐,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

这副对联,从大的停顿来说,节奏是六——四——七——五——八,从小的停顿来说,节奏是二——四——二——二——三——四——二——三——三——一——四,两联都如此。

(三)对联的平仄——交替与对立

要能运用平仄,首先要能分辨平仄。平仄首先用于写诗,古人把平上去入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声。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在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只用仄声的字,应当有规律地交错使用。除了作为一种艺术技巧来使用者,概莫能外。所谓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之间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应当是相反的。

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除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变通(如可平可仄)而外,也不应违反。

我们试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

δδооδδо

病树前头万木春。

ооδδооδ

从标示的平仄看,上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仄”,联内就是交替的,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平仄都相反,就是对立的。(其中δ代表仄,о代表平。)每句诗内的平与仄是交替进行的,象这样的诗句,由于是利用汉语中的平仄声调写出来的,所以读起来使人感到顺口,有节奏感。

我们试读这副对联: 又如再读下面这副七言对联:

年年歌大有 山青水秀春光好

оооδδ ооδδооδ

岁岁颂新春 日丽风和景色新

δδδоо δδооδδо

这里再举安庆大观亭的联语看一看: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оδδоо δδ о δδо δδ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δооδδ оо δ ооδ оо

从这一对联的平仄符号来看,书有平仄符号的地方,是节奏点,这些节奏点是平仄交替的,上联与下联的节奏点,其平仄则是对立的。但除了这些节奏点之外,上下联其他相同的地方,其平仄则不一定全是对立的。这现象是说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之外的平仄,不一定要求对立,可以允许放宽.这种放宽,读起来并不影响全副对联的节奏感,所以便允许这种现象出现,特别是长联更是这样。

由此可见,对联的写作,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平仄对立。

(四)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二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词性相同。三是上下联同一位置词语的结构相同,就是指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

四是上下联朗读节奏必须相同。五是上下联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六是一定要注意—联之内平仄的交替和上下联节奏点之间的平仄对立。

要写好对联除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民间楹联和诗联。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

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就是一种对对联的练习!

苏轼是对对联的一把好手,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 (仲尼即孔子;子路,孔子的学生)苏轼随即答道:

“两行伏子笑颜回” (夫子即孔子;颜回,孔子的学生)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楹联产生于诗歌,其特点是整齐、对仗、讲究平仄。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留意一些有趣的对联佳话,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积累,对做好对联题是十分有利的。

另外,要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1)联想法

联想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对联制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联想一般有三种,在对联制作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词义)之间的联想。如全国卷吉林、四川等地用卷中的“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一联即主要由此法拟制而成:

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联想到“满”;由“大地”可联想到“乾坤”,这些词语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

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一联中的“扫”——“树”,“旧习”——“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或相反性。

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全国卷甘肃、宁夏等地用卷的“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桃李”,就属事物的相关联想。

一般来说,对联制作最为常用的联想是相似联想和相关联想,相对联想则在制作“反对”时较为常用(如全国卷江西、河南等地用卷中的“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和广西、海南等地用卷中的“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两联,就要用上相对联想)。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的拟制须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

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上去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联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粘连性。

(2)化用法

所谓“化用法”,指的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句或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方法。古今不少名联即用此法制作而成。如蒲松龄撰写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就巧妙地把“有志者事竟成”“皇天不负苦心人”“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融于一联,堪称此类对联中的经典之作。

其实前面的“联想法”和“化用法”都应以“拆合法”为基础。拆合法是一种对对联的最好用的方法。即把一句按基本节奏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再把分别对出的词语组合成一句。

2004年全国高考第24题对联题,出的上句是: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③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三句或做①②或做③。

如何答好此类题目呢?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

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 最后,答题时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考场上要写出合乎要求的对联,审题是重要的一关,特别要告诫学生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写作要求方面的信息。例如:全国卷要求写春联,那么就意味着所拟下联内容须体现春节的喜庆色彩;浙江卷的题目要求是“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那么,给它的上联“学问藏今古”所对的下联就应体现出

中考词语成语复习教案,中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1楼 匿名用户 1 教师要写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故事,即要有选择性,典型性,不要事无巨细都罗列进去,要围绕中心问题进行选择。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 亮点 。 2 应根据以往的经历撰写案例,尽量保持案例中资料的真实性,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到案例的...

中考语文成语专项复习教案怎么写,中考成语专题复习教案

1楼 匿名用户 1 钻研大纲 教材 确定教学目的 在钻研大纲 教材的基础上 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 广度方面的要求 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 智能方面 思想教育方面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 明确 便于执行和检查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制定教学目的...

如何应对中高考对联题,高考语文对联题应对方略

1楼 那么,要轻松自如地应对中高考对联题,我认为应掌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的对联知识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 意思完整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即字句相等 句式相称 平仄相谐 词类相当 结构相应 内容相关。创作对联不能犯孤平和三平尾,如七言联中前六个字只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