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
那么,要轻松自如地应对中高考对联题,我认为应掌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的对联知识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意思完整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即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创作对联不能犯孤平和三平尾,如七言联中前六个字只有一个平声字为孤平,凡对联后三字同为平声为三平尾;还有就是上下联最好是不重字,特别是同一位置不能重字;当然,上下联不能“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同。
最理想的对联上下联是若即若离,下联比上联更有份量,或递进、或转折、或顺承,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
二、扎实的语法知识
词类相当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 创作对联必须掌握汉语中各种词语的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并掌握各种词组之间及整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如二00五年高考对联题:
“科学能致富”,“科学”是名词,作主语;“能”是能愿动词,作状语;“致”是动词,作谓语;“富”是形容词,作宾语。应对这一题就应用相同结构的句子,如“教育可兴邦”。
三、多种修辞知识
对联篇幅短小,必须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而新颖的意思。因为一个词语除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外,还有修辞意义。修辞意义是在情景中产生的,故又称情景意义。
词语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是有限的,而情景意义却是无限的。一副对联好像有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东西,那就是意境了。对联要有意境就得用修辞手法进行造境。
对联中除了对偶这种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外,还有比喻、夸张、叠韵、反复、顶针、藏典等修辞手法。
四、基本的声律知识
声律是对联的基础。对联讲究的是声律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一般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
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有时因为内容关系,只要不影响和谐,对联中的个别平仄也是可以变化的,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可以采用变通办法加以补救,把平仄变一下,就叫“拗救”。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三**论;二四六分明”这一条规矩。
对联的声律有新声和旧声之分,就新声来说,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就旧声来说,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现在是旧声、新声并存,中学生最好是用新声应考,但同一副作品里不能新旧声混用。
高考对联应对策略
2楼:匿名用户
序 言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独特的综合艺术。
传统观点认为,“对联”是由“春联”演变而来的;而“春联”的源头则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桃符”。
根据《淮南子》记载:“题桃符”是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上面写些祛祸祈福的吉祥话,或者写上“神荼”、“郁垒”(也写作“郁雷”)——两个神名,悬挂门旁,用来避鬼驱邪的一种风俗。
有人考证,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叫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嫌辛寅逊写得不工稳,孟昶就自己题写了“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据说从此以后,“题桃符”便逐渐演化为“写春联”了。
其实,中国古代自《诗经》以来不断发展的诗歌为“春联”的出现准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源远流长的诗歌中,对举(对仗、对偶)的诗句俯拾皆是。西汉庾信、江淹、鲍照的诗歌中就有不少“对仗”十分工整的句子。
更为重要的是骈体文的发展兴盛和沈约、杜审言等人对诗歌在音韵学方面的革新和规范,而诗歌又在中国古代从汉代到宋代数百年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统治地位。孟昶只是把唐代就盛行的诗歌的对仗句子第一次在题“桃符”时的“创新”运用罢了,而这种形式又为当时和后世所喜爱和传播。所以,“春联”是一个应运而生又有深受欢迎的有旺盛生命力的时代产物。
因而宋代,春联逐渐推广,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店堂书房的重要装饰物,有些人也将其作为庆吊、交际之用。
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
”据说朱元璋曾为大臣陶安写了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更有对联天子的雅号。
脍炙人口的古今名联很多,关于对联的著述也不少,对于对联的起源、制作、故事、佳话、趣话、分门别类都有著述。还有专门进行语言、文学、类似文字游戏、却又幽默风趣、反映聪明才智的思维训练的“课联”(对对子)。
对联的一般要求:
1、字数相等(除特殊情况外,对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文字)
2、词性相同
3、意义相关或相对
4、平仄相对
5、上联尾字通常是仄声,下联尾字通常是平声
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旧时的读书人,一入学就学“对课”(对对子),从二言三言到四言五言,然后学诗词歌赋,所以撰写起对联来往往就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楹联创作的数量之多,堪称不计其数,使用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之最。人们用它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在中国,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无论皇宫帝陵,还是古刹庙宇,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书斋画室,还是道观厅堂……可以这样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乔迁开业、游山玩水、聚会独酌……只要有中国人生活(或者是曾经有中国人生活过)的地方,就有“对联”。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对联分成若干的种类。楹联、春联、婚联、挽联、谜语联、拆字联、数字联、行业联、嵌字联、增字联、减字联……无所不有。
对联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总结历史事件,也可以针砭时弊,可以状物,可以抒情……可以颂扬,也可以讽刺,还可以劝勉、警策……对联,无事不可用,无处不可用。对联,有的庄重肃穆,有的风趣诙谐,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典雅含蓄,有的气壮山河,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哀婉悱恻,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沉思,有的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有的只有上联,无数文人墨客搜索枯肠,也无法对出下联而成为“绝对”。
总之,对联是一种堪称“国粹”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运用广泛,小巧玲珑、言简意赅而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有的对联精美绝伦。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正如前人所说:“联语虽文字小品,而于短言片语中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庄谐杂列,劝惩寓焉”;“欲表其欣慕颂祷之忱,则有庆,欲写其凄凉悱恻之思,则有挽”;“他如神祠怀古,昔贤先哲奕奕如生,名胜记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四万里,开编像对,恍在目前”;“骈俪之绪余,随时随事出其新,提笔立就,自臻妙境”。
虽然对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此却几乎不提及。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可惜的疏漏,甚至可以说是失策。
我编辑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教给在校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想告诉年轻一代,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可以学习知识的好场所——那里也有珍珠宝贝。
学习和研究对联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修身养性,锤炼语言功底,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语言更简练、精粹、优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对联是从来不用标点符号的,在编辑过程中,我为了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解读作品,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有的加上了标点,有的则没有。
要想达到上述编辑目的,我编辑的这本书就是比较粗糙的了,编排的次序和分类也许并不科学。加上时间比较仓促,个人的知识修养水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敬请知情者不吝指教。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前人关于对联的不少著述,还在一些**上收录了不少对联专家和爱好者的宝贵资料。我谨借此机会,向这些素未晤面的支助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编者2003年9月
3楼:芸芸众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
需知此事要躬行
高考无捷径
高考语文对联题应对方略
4楼:匿名用户
熟练掌握对联的特征。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般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和承接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相应位置上的词要词性相同,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还要求平仄相谐,富于**美。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或平仄等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掌握了对联的这些知识,就为应对各种题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准确把握解答的步骤。解答对联题,先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和对联相关的知识点,明确答题要求。然后依次仔细分析,找出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接下来就要结合对联的基本特征,比照已知信息,联系生活积累或阅读积淀,进行精心的筛选,准确解答。
请问:高考中的对联题如何做,有什么方法,最好举例。谢谢。
5楼:花の韵
高考中的对联题
不多见,04年全国各地有自主命题权的省市有的就在仿写题部分改用对联题。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古代教育很重视吟诗作对,儿童少年,上联一出,往往张口即来,不是他们特别的才思敏捷,而是长期训练使之然也。现在我们学校里常常只是很肤浅地了解一下对联的常识,很少有动手对上几对的,所以一出现对联考题,很是让老师和学生慌了一慌。
其实,现在的对联题要求并不像古代那么严格。你只要大体上像个对联的样子就可以了,比如说上下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即使平仄不那么协调也可以的。
例如:1、爆竹声声脆 祖国日日新
2、满园春色好 神州面貌新
3、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4、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 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
另外,中学学过的古诗文中的对偶句也可以参考: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北朝 刘勰》
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北朝 刘勰》
5、清水出芙蓉,天热去雕饰 《唐 李白》
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 杜甫》
7、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 贾岛》
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 曹雪芹》
还可以参考中国楹联网等上面的对联。
祝你学习进步,明年高中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