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召共和是指什么周召共和是指什么

2021-03-04 11:17:20 字数 4264 阅读 6175

1楼:ixy222楼

西周的政治中有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进攻王宫,赶跑了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对这一史实,史学界有称它为“周召共和”,也有称它为“共和行政”。其实这是指西周历史上偶然出现的一个政体,并没有改变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性质。

扩展资料

一、影响:

国人暴动后,周王朝**政权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王位虚悬十四年,其间周召行政与诸侯干王位是并存于中原大地的。这种纷乱状态一直持续到周宣王即位,周王才又一次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周宣王并非周厉王的长子,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是共和时期局势混乱的结果。

二、争议

周厉王出奔,而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前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年份,只能靠考古文物进行推断,十分的模糊。

2楼:匿名用户

共和行政,是我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我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八四一年.

  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到了周厉王时期,周厉王残暴不仁,不但不听劝谏,甚至开创了特务制度,设立卫巫监察国人,一旦有国人言论不利于王,则杀.召公劝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厉王不听,更加变本加厉.终于,国人忍受不了,奋起反抗,周厉王被赶走,最终死于彘,史称“彘之乱”.

厉王出奔,而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为我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前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年份,只能靠考古文物进行推断,十分的模糊.

  就共和行政是什么实体?行政者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1、二相共和   以史记为首的正史传统说法却是,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其中召公谥穆,名虎.至于这个周公是谁,被清代学者斥为伪书的今本竹书纪年则说是周定公.

2、共伯干政   以竹书纪年、世本等别史说,共和行政就是共伯和干王位,摄行天子事.共伯和,共国诸侯,伯爵,名和.  但是,孔颖达的《史记正义》则认为共伯与和是两个人,共伯是卫釐侯太子,而和是他的弟弟.

和攻共伯,共伯入卫釐侯墓道而自杀,而和立为卫国国君,是为卫武公.也就是不承认共伯和的存在.

3楼:不曾明了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

“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史称国人暴动,又称彘之乱、国人起义、厉王奔彘。

厉王逃亡在彘后,这时,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镐京。于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自己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后代)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因为卫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河南辉县),因此又称共伯和。

(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史称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这也使中国的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纪年。按照中国传统纪年,自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中原历史有了连续不断的纪年体系。

4楼:课文你来说

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进攻王宫,赶跑了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对这一史实。

史学界有称它为“周召共和”,也有称它为"共和行政"。

5楼:匿名用户

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国人暴动之后的

"周召共和"是指什么?

6楼:傻塞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所述"西周的政治"中,有"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进攻王宫,赶跑了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对这一史实,史学界有称它为"周召共和",也有称它为"共和行政".

其实这是指西周历史上偶然出现的一个政体,并没有改变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性质.

在周召共和中,周召各指的是什么人?

7楼:匿名用户

权威回答:

西周共和时期是指周厉王逃离镐京后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个时期,即约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

前841年(一说前842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后,由共伯和摄行王事,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直到周厉王死后,还政于其子周宣王前后14年的这段时期,史称共和行政。

一说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政,所以又称周召共和。

8楼:匿名用户

召公、一个大臣周公(不是姬旦)。

9楼:青春的旁观者

西周的开国元勋中,周公旦的长子封在鲁国,次子留在王室,世代为周公;召公奭(shi)的长子封在燕国,次子留在王室,世代为召公。共和中的周公、召公就是他们的后人了。

10楼:佩拉太

周公,召公,两个贵族。

周召共和的历史意义

11楼:匿名用户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shao)共和, 国人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跑,政权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八四一年。

国人暴动后,周王朝**政权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王位虚悬十四年,其间周召行政与诸侯干王位是并存于中原大地的。这种纷乱状态一直持续到宣王即位,周王才又一次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宣王并非厉王长子,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是共和时期局势混乱的结果。

12楼:匿名用户

共和行政,是我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我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我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历史上到底有几个周公,武王弟弟周公和周召共和的

13楼:晓秋杠杠

历史上,被称为周公的,只要有两个人,一位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一位是开国元勋***。***被称为周公,是当代人对其尊称,这里不做更多解读。一般意义上的周公,就是指周公旦。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14楼:洪荒帝君

封地在周,公爵都可以称为周公,所以有周一代,记载上一直出现周公,而平时所说的周公是特指第一任周公周公旦

周召共和怎么读

15楼:du知道君

朝官名周朝官名,始于召(shào)公姬奭(shì)”(第一代召公),一说同“召”同“邵”。世代有召公后人继承。如厉王、宣王朝的召穆公虎,便是文公后人。

召公"后裔孙穆公虎至简公盈,皆袭爵士,为王卿士,即召公奭的后代有一支世袭召公,一直是周朝掌管国家政事的官。

[编辑本段]召(shào)康公

召公简介

召(邵)公奭又作“邵公”,姬奭。姓姬名奭,西周宗室,与周公姬旦,武王姬发应属同辈(一说是周文王第五子)。周灭商前,始封地在召(shào)(今陜西歧山西南),辅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郾(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周公八师东征,征服了叛乱的殷商属国和淮夷后,被封于北燕,都城在蓟(今北京),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但是他派长子姬克去治理,自己仍留在镐京辅政。

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当政期间召公将其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史称“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因此倍受辖区及周境内百姓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

《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就是描述这个故事,也留下“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的成语典故。

"周召共和"是指什么,历史上的周召共和是指什么

1楼 傻塞 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 选修 所述 西周的政治 中 有 公元前841年 终于爆发了 国人暴动 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 进攻王宫 赶跑了周厉王 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 历史上称为共和 对这一史实 史学界有称它为 周召共和 也有称它为 共和行政 其实这是指西周历史上偶然出现的一个政...

说人号召力很强,是指什么,说一个人号召力很强,是指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简单地说 做事让人服气,大家愿意听他的。 2楼 超级木子 组织能力,信服度,别人都给这个人面子,比如他有什么好的想法类似于开公司,想股份制,那么只要他放出话去就会有很多人会来帮他或者入股,说白了就是大家信得过他 3楼 创鑫之族 有领导能力!可以带动群体。 4楼 烽花 情商高,组织领导...

召见的读音是什么,感召和召见的召的读音

1楼 李快来 如果对您有帮助 请采纳答案,谢谢。 召见 的读音是什么? 2楼 y灏忔湅鍙嬄 读音 zh o ji n 。 基本解释 现一般指一国或国际组织以某一事件为由通知外国驻本国或本组织机构负责人前来会见,并向对方阐述本国或本组织立场,同时也可能提交 谴责,或直接警告对方,或通知对方本国或本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