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发展心理学的依恋是什么意思

2021-02-26 19:29:02 字数 4737 阅读 8267

1楼:皓月e臣

研究者(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内容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同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婴儿期依恋对与**依恋类型有影响。

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2楼:

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

1、安全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主动发起与母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接着开始探索行为。

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

2、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而是寻找玩具。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

3、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扩展资料

继bowlby提出依恋理论之后,以美国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为代表,依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精心的家庭和实验室观察,anisworth(1975)等人发明了著名的陌生情境测验法来测量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

通过对多个样本的分析,**了影响母子依恋质量的因素,并根据陌生情境下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以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类:安全型依恋、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焦虑一反抗型依恋。

安全依恋的幼儿当母亲在场的时候急于探索游戏室。但母亲离去时表现出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幼儿会主动发起与母亲的互动,寻求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接着开始探索行为。

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

焦虑一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和母亲进入游戏室后立即开始玩耍,没有注意或很少注意到母亲的离去,在母亲离去后仍能继续玩耍。母亲回来时,表现出对母亲的回避行为,不注视母亲,而是寻找玩具。对待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少一些。

焦虑一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的幼儿一进入游戏室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整个过程都担心着母亲的去向,母亲离开后十分沮丧,母亲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即寻求接触与接触抗拒,不容易平静下来,整个过程都表现出不安和痛苦。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

参考资料

3楼:匿名用户

科普依恋了解自己的类型,原来依恋也是有区别的

4楼:熊玲心理咨询师

精神分析家鲍比的依恋理论认为,人的依恋模式有四种:我好你不好的抗拒型;我不好你好的回避型;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型;我好你也好的安全型。**依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的依恋模式的再现。

童年和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关系,会影响一个人往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无论所处的是亲子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恋爱关系还是婚姻关系,你都会发现这四种依恋模式的存在,同时也会发现,人最深的愿望或痛苦,人的爱恨情愁的情感是跟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紧紧相关的。我们简单阐释一下这四种依恋模式就知,人依恋情感背后的人形。

“我不好你好”的回避型,和“我好你不好”的抗拒型,都可说是焦虑矛盾形态,在**依恋关系中就是你所说的焦虑矛盾个体。这两种依恋模式,表现迥异,但本质一样。前者是害怕和躲避关系,后者是依赖和主动掌控关系。

深入看,回避型的主体,其自我内心建构的“客体关系”是:“我不可爱的自我”和“自大自私的父母”,他**后的人际态度是小心谨慎,防备走近。 抗拒型的主体内心建构的“客体关系”是:

“无所不能的自我”和“懦弱或溺爱的父母”,他**后的人际态度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两类个体,在建立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就如你所体会到的:一方面希望和他人建立持久亲密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对建立这样的关系没有信心;而他们对依恋对象的感觉,是极其敏感、多疑、控制。

这都只因他们内心的“弱我”害怕受冷落、遭否定、被抛弃。这也反应了,一个人的外在关系状态是他内心关系模式的投射。

以亲子关系为例,回避型个体,犹如拖沓或自闭的儿童,抗拒型的个体,犹如任性或人来疯的儿童,他们**后在亲密关系中反映出,前者就是那种容易隐忍、忧郁、失落的“受害者”,后者是那种显得焦躁、激进、强势的“**者”。但他们依恋的本质相同:一个以被动攻击,一个以主动攻击而吸引对方的关注。

换种说法,他们是以不同的控制方式,誓死到达对方或他人必须“爱我,接受我”的目的。

以婚姻关系为例,那种打不散的冲突夫妻,即是矛盾焦虑型的依恋风格。他们犹如刺猬配对,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才那么既害怕抱得太紧(亲密)而分开,又恐惧疏远(分离)而亲密,以此冲突的循环。深入看,他们能够忍受这样的矛盾亲密,其吸力应来自**依恋模式的原型,心底深处那个熟悉而陌生的——爱我或不爱我的亲人(或客体)。

而“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依恋模式,反映在**关系中是那种极度敏感、有个性缺陷的主体。比如偏执、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的依恋风格,是顽固地对对象索爱。

要么,他们根本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要么他们在建立关系以后,因为他那“对关爱的病态需求,如过分依赖,毫无边界,软硬控制等”而终导致分离。这类极度不安全的个体,其内在的“客体关系”是:“被侵犯或被剥夺的儿童”和“冷漠或施虐的父母”,在他**后的亲密关系中,他总会无意识地寻找那个——熟悉的陌生亲人(或客体)。

其索爱与分离的重复,正是他内在关系模式(恐惧的小孩与坏客体)的投射,而应验着他的自我期许:原来我真的不好,你更不好,我真被你抛弃了。

相反,“你好我也好”的安全型依恋模式,反映在**关系的双方,必然是人格成熟的主体。他们犹如两棵长势茂盛的榕树,相互依偎,但一定有边界;相互尊重,但一定有主见;相互信任,但一定不控制对方;相互体贴,但一定不迁就对方的无理;一句话,双方允许让对方做他真实的自己,在依恋关系里没有恐惧。这样的人,在他过去的依恋模式中,一定是获得过足够的安全体验的主体,其内心深处是建构有“我好你也好”的依恋模型。

他们在相处的关系中,所感受的是熟悉的亲人(或自己),而非熟悉的陌生人。

何种依恋模式,决定了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何种角色,以及生活质量。每个人都在属于他的依恋模式中或痛苦或快乐地上演他的人生。

5楼:小猪发财

依恋的类型有哪些?依恋的类型有很多,比如有的孩子30岁了还跟没断奶一样。天天在嘴里面喊着妈妈,妈妈。

6楼:山东中公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

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映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婴儿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这类婴儿约占 65%~70%。

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实际上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也别密切的感情联结,所以,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

这类婴儿约占 20%。

3.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地朝母亲这里看。

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婴儿约占 10%~15%。

7楼:渊源

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

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

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

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1楼 腿咚软妹 主要意义在于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探索婴儿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里发展的理论体系,促进心里科学的发展。 2楼 匿名用户 1 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2 有助于掌握儿童成长规律,更好地进行教育。 3 有助于为儿童提供更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 4 有助于教...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楼 柒月黑瞳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产生的新的发展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谓 新的发展需要 ,是指学生成长的家庭 学校 社会等客观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要求 期望等在个体内部的反应 所谓 原有的心理水平 ,则是指小学生已经形成的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1楼 百度用户 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原则和方法等。 2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强调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如认知差异 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 3 学习心理,主要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