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020-11-20 05:13:19 字数 5676 阅读 6254

1楼:柒月黑瞳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而产生的新的发展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谓“新的发展需要”,是指学生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要求、期望等在个体内部的反应;所谓“原有的心理水平”,则是指小学生已经形成的各种知识、能力、情感、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的水平。新的心理发展需要与旧有的心理水平互相依存、互相矛盾,并通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推动小学生心理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这种心理发展的矛盾运动是连续不断的,但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一)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小学低年级,入学对小学儿童而言是生活中的一大转折,即从过去以游戏为主导性活动转变成为以学习为主导性活动,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明显的“适应”现象。他们必须在带有强制性的要求下履行小学生行为规范,把对学校生活的好奇、兴趣及热情迁移到有一定约束性的学习过程中,在老师和父母的监控下克服随意性、非规范性,尽快适应入学后的各种新的要求,以上这些就成了低年级小学生最大的发展性需要。他们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里,必须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必须适应新环境、新规范、新老师、新同伴、新集体;必须掌握突然增加了难度和数量的各学科知识、技能,并且接受比较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必须承担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义务,学习那些自己可能还不甚感兴趣的内容,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情感、情绪上的或积极、或消极、或痛苦的体验等等。

这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新的挑战,又是一种发展的契机,他们必须在转换学习角色,在与同伴、老师的交往中适应学校的规则,不断克制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带来的惰性,即有良好的愿望但自我约束力不够,有独立性要求但依赖性较强的弱点。因此要解决因适应不良而带来的多种矛盾,推动自己化解矛盾,适应新的需要。

(二)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入学适应的发展性需要已经基本满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们的智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或者说进入一个关键期。这个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加速过渡为突出标志的,这里说的“加速过渡”,就是指“飞跃”和“质变”。与之相应的外部变化,则是小学三四年级学业难度的提升,而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尽管他们每个人人学之初都对自己的学习前景充满美好的愿望,尽管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也在给他们以种种要求和激励,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思维列车提速”的关键时刻落伍了。

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学习上的挫败感,一些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消极态度,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而这种学习上的消极退缩表现,又会成为这些学生面临新的学习困难的成因。更值得注意的是,学业上的一再挫败,还可能给这些学生造**格发展上的障碍,于是,一个本来充满希望的生命个体的成长道路可能就此令人痛心地被改变了。由此可见,小学年级学生面对的心理发展需要主要是学业成功问题,要不断克服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外在的学习结果之间的矛盾、广泛的学习兴趣与稳定的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以及较强的求知欲与不恰当的学习策略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关键年龄段上,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有快有慢,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也开始出现分化,这使中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势潜伏着种种危机,只有克服这些危机,他们今后才可能健康成长。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小学生升人高年级后,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在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进入了第二个上升期,而个性的发展则进入了骤变期。他们在意识的独立性、情感的丰富性、行为的自觉性、志趣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同时,一些令成年人感到头痛的问题也可能在这个时期中表现出来。

例如,因性发育提前可能造成的异性同学交往过密,亲子关系中的代沟形成,厌学和逃学,对教师的抗拒和逆反等等。这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突出需要主要是形成良好个性的品质和自我调整能力。

总的来说,贯穿小学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间的冲突。小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就必须受到团体规范和纪律的约束,在完成学业方面必须达到合格以上的标准;在精神上必须承受争取成功、防止失败的压力;在团体活动中又必须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在各个方面的胜负优劣的角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所经所历和体验感受总体上是成功多于失败,那么,他将因此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情境的挑战,继续追求成功,而且这种人格特质还将伴随他的一生,对他终身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反之,如果他的所经所历和感受体验总体上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只有失败,没有成功,那么,他就会养成自卑自贬的性格,不敢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自我发展会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楼:柒月黑瞳

埃里克森认为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主动对内疚。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监护人教育方式等

客观因素:家庭物质环境,儿童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先天遗传基因等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及教育方法

3楼: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是:

1、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

2、注意水平不断提升但仍有限。

3、随着年级的升高,随意记忆明显发展,但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5、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大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6、与青春期学生相比,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

7、与学前儿童相比,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课堂教学方法就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特点设定:

1、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逐步提高但仍有限,因此在课堂上不断明确需要注意和记忆的目标,可以通过提示,让学生自己得到结论,以强化学习效果。

2、小学生的感知觉充分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因此要多使用具体的实物或**作为教学辅助用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3、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幻想的成分较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甚至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谎。对此,教师要充分的理解,培养良好品德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开放性和可塑性。这一时期不仅是认知能力发展的高峰,也是发展和谐个性、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性的最好时机,学校和家长都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之外的习惯,以身作则给孩子设定良好的行为规范。此外,与同学、老师、亲子的关系融洽,也有利于孩子真实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少批评,尊重学生的情绪、情感,时刻把握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动态。

4楼:数蚂蚁

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出发,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 (2)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3)小学生情感和意志的训练 (4)小学生学习心理的提高(5)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辅导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师的基本任务和责任之一。

新修改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进一步细化。根据纲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

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

2.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3.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4.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

5.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

3.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4.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绪;

5.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

6.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

2.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4.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5.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

6.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5楼:匿名用户

1、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

在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等。他们的味觉、嗅觉和触觉也已经比较发达。这些都为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意水平有限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且给予指导。

3、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在小学低年级,不随意记忆占有主要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随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不随意记忆始终占主要地位。

4、想象力丰富,但想象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在他们的头脑中,现实与想象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有时候,他们会由于想象与现实的同一化,导致行为和言语的“不合情理”。

如果没有考虑到儿童想象发展的这种特征,会经常在**眼中被当作“说谎”“欺骗”。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教师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

5、以形象思维为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展。开始时,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

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6、情绪情感较稳定且比较单纯

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能够将真实的情绪隐蔽起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是比较单纯的。

7、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自觉,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

从总体上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