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李广
1.对……说
太后bai明谓左右du.――《战
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zhi.――《战国策·dao魏策》
2.说请往谓项版
2楼:独鸟下江南
没有事的意思。谓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即本意为左边的“言”,即为说话,也可以作名词,所说的话。右边的胃只是个声,与谓本意无关。
文言文中“谓”的意思有哪些
3楼:116贝贝爱
文言文中“谓”的意思是:告诉;对……说
谓拼音:wèi
释义:1、告诉:人谓予曰。
2、称呼,叫作:称谓。何谓人工呼吸?
3、〔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说:所谓。无谓。可谓神速。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名谓[míng wèi]
名号;名称。
2、谓之[wèi zhī]
称这是。
3、谓如[wèi rú]
如,例如。
4、有谓[yǒu wèi]
有言。5、谓称[wèi chēng]
对人的一种称呼,可分为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等十几种。
6、谓然[wèi rán]
通“为”,以……为然,以……为意。
4楼:xing耀
告诉(请往谓项王)
说(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认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说的是(太守谓谁)
5楼:孤王
文言文中,谓字,是:是什么什么的的意思。
“谓”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
6楼:匿名用户
基本解释
1. 告诉 :人~予曰。
2. 称呼,叫作 :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 :所~。无~。可~神速。
希望对你有帮助!
7楼:
谓:这,这个,这样的。
古文中的“谓”字该怎么解释?
8楼:豌豆射手
解释如下:
1.告诉。
2.称呼,叫作。
3.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说。
莫知所谓[ mò zhī suǒ wèi ]
莫:不。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出处:《宋书·五行志二》:“义熙三年中,小儿相逢于道,辄举其两手曰‘卢健健’,次曰‘斗叹斗叹’,末复曰‘翁年老,翁年老’。当时莫知所谓。”
一之谓甚[ yī zhī wèi shèn ]
甚:过分。 做了一次,已经过分。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谓予不信[ wèi yú bù xìn ]
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出处:《诗经·王风·采葛》:“谓予不信,有如日。”
勿谓言之不预[ 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
预:预先。指不要说事先没有说过,表示事前已讲明白。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一经觉察,白简无情,勿谓言之不预也。
称谓[ chēng wèi ]
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分、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母亲、老师、首长等;称呼;述说;陈述。
造句:先学好称谓是最重要的。
9楼:哆啦爱橙
答">360问答
谓 部首:讠 2划,
总笔划:11 wèi, 笔顺:45251212511五笔编码:
yle yleg 谓 谓 wèi 【动】 (形声。从言,胃声。本义:
告诉) 同本义〖tell〗 谓,报也。--《说文》 人以谓霍氏。--《汉书·霍光传》。
注:“告语也。”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谓安陵君曰。--《战国策·魏策》 谓唐雎曰。 谓岛曰。-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参考资料
急求,古文中“谓”是什么意思
10楼:匿名用户
本字义1. 告诉:人~予曰。
11楼:匿名用户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可~神速。
谓字在古文中多为什么意思
12楼:ss轻声
道、说的du
意思。谓:zhiwèi
释义:通“为”。
dao因为〖because〗
亦不以众人回
之观易其情貌答,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韩非子·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盐铁论·忧边》
谓语:wèiyǔ
〖predicate〗句子的一种成分,其作用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大多数句子常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谓语就是谓语部分里主要的词。例如在“他说起来没完”里,“说起来没完”是谓语部分,“说”是谓语。
组词:所谓、无谓、谓语、可谓、何谓、不谓、呼谓、谓如、以谓、无所谓、莫知所谓、谓予不信。
造句:一个人如果眼中只有钱,纵使被冠上寡廉鲜耻之徒也无所谓了。
他面对对方的刁难,落落大方,可谓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谓予不信,有学校的**和词条为证。
13楼:匿名用户
通俗的理解是“可以说是……”
所谓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释?
14楼:右手
http://zhidao.baidu.***/question/328894696.html
这个百抄
度知道中解释的非常
袭好,非常详细
希望能帮到你
1. 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例:《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例: 李贽 《复邓石阳书》:“如今之所谓‘出家儿’者,祗知有持钵餬口事耳。”
3. 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例:《礼记·祭义》:“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
4. 所以。谓,通“ 为 ”。 例:《战国策·赵策一》:“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
15楼:yg王雯雯
你的问题有些模糊哦,文言文的解释一般就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重点句子的翻译喽
而在古文中都有什么意思
16楼:石头说世界
而(ér)在古文中可作代词、名词、动词、连词、助词及词缀。
1、代词。
表示你;你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2、名词。
即“而”作为象形字的本义:胡须。
3、动词。
通“如”。好像。如:“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4、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转折关系。如:“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肴之战》
表修饰关系。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表假设关系。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并列关系。如:“苟粟多而财有余。” 《论积贮疏》
表相承关系。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劝学》
表因果关系。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扩展资料:而的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朝而往,暮而归。
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秦师轻而无礼。
17楼:甘悦来修淼
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8楼:君如墨伊似水
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
“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谓”字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古文中的“谓”字该怎么解释?
1楼 ss轻声 道 说的意思。 谓 w i 释义 通 为 。因为 because 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 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列子》 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 《韩非子 解老》 有一人不得其所 则谓之不乐。 《盐铁论 忧边》 谓语 w iy predicate 句子的一种成分 其作用是陈述主...
“使”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使”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楼 百度用户 1 命令 指使 2 派遣 3 让,叫 4 运用 5 耍弄,玩弄 6 放纵,任性 7 佣人,奴仆 8 假如,如果 9 官名 2楼 蓝色花瓣 1 使动用法, 使 2 动词,出使等 3 名词,使者 使 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3楼 hao大森 有命令派遣 叫 让 使者 使命的意思 简体部首 ...
圆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古文中的以有哪些意思?
1楼 季风吟 从中心点到周边任何一 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 形。 圈。 周。 锥。 柱。 图形。完备,周全 满。 全。 使之周全 自 其说。 谎。 场。 占梦以决吉凶 梦。 宛转,滑利 滑。 润。 运转无碍 熟。 通。 货币单位。亦作 元 。 2 圆周的简称。 六十。姓。 圆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