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耀光一坦格利安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
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其青云之半,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室。虽自人力,疑其鬼功。
隋文帝分葬神尼舍利函于东閤之下。石室之中,有庾信铭记,刊于岩中。古记云,“六国共修”。
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镌凿其龛室佛像。功毕,旋旋拆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犊儿。
由西閤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凿石而成,广若今之大,殿。
其雕梁画栱,绣栋云楣,并就石而成,万躯菩萨,列于一堂。自此室之上,更有一龛,谓之天堂。空中倚一独梯,攀缘而上。
至此,则万中无一人敢登者。于此下顾,其群山皆如堷楼。王仁裕时独能登之,仍题诗于天堂西壁上,曰,“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
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
”时前唐末辛未年,登此留题,于今三十九载矣。
作者、;王仁裕,字德辇,生于晚唐僖宗卒于后周世宗景德。《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笼统地说他是“天水人也”,按“周故少师王公神道碑”和“王公墓志铭并序”。
摘要:原收《玉堂闲话》,赖《太平广记》得以流传的《麦积山》一文,系五代著名文人王仁裕亲身游历麦积山石窟的实录,含有诸多历史信息,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并加以援引。但就现在所见论著和资料看,援引之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多有误解,致使在判断隋舍利塔何在、刻庾信铭文的七佛阁何在等一些重要问题时出现偏差,因此对《麦积山》一文逐字逐句细抠详审、重新料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读通、读透了本文之后,自然就会有一连串的新结论,如隋塔原本在山下而不是山顶,庾信铭所在当是中七佛阁而不是上七佛阁等等。
注释:1、渭水。位于今麦积山之北"%公里处。
渭水的清浊与否。完全是由上游植被的优劣决定的。隋唐时陇右大量牧马森林草原保护较好故渭水清澈可爱。
2、杜甫《秦州杂诗》之二“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之“清渭”就是纪实之词。秦陇一带森林大量砍伐是在北宋之后,对此《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多有记载。
3、王仁裕所见之渭水也应是清澈的“清渭”理当是纪实之词。
麦积山的古诗是?
2楼:33爱
1、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版丈寻,望之团团,如权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五代《玉堂闲话》
2、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 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杜甫《山寺》
3楼:匿名用户
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手自题。”五代诗人王仁裕斗
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
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
麦积山的诗?
4楼:易客
1、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五代《玉堂闲话》
2、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 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杜甫《山寺》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描写麦积山的古诗
5楼:匿名用户
1、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五代《玉堂闲话》
2、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 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杜甫《山寺》
麦积山的历史文化
6楼:挥刀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 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营造的。据《梁高僧传》载,南宋永初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300余人。
西魏时,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这里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曾请庚信为他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隋文帝仁寿四年,秦州使在麦积山顶修建高9.
4米的七级宝塔一座,相传为阿育王84000宝塔之一。至今宝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顶,不过只存五级。
据史书记载,著名禅僧玄高、昙弘在此讲学,“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
宗教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艺术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
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供养人等形象。
第121窟中窃窃私语的佛**,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现的虔诚,不是苦行者的虔诚,而是在时代思潮影响下的童稚般的真诚和愉悦。所以,麦积山塑像受当地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其表现了当地的人与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识,使人感觉佛国世界的可亲可爱,从而虔诚信奉。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但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剥落,但仍保留北朝时期的西方净土变、涅槃变、地狱变及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壁画中描绘的城池、殿宇、车骑和衣冠服饰多具有汉文化特色,反映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
尤其是飞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绘画以及薄肉塑四种形式的飞天。虽然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麦积山的飞天却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结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国文化的飞天。她没有翅膀,没有羽毛,她是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只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的美丽少女,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最具天才的杰作。
同时,在壁画、雕塑中也同样反映舞蹈、乐器、为研究国古代**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建筑艺术
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
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四窟上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经约八十米,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高约九米,面阔三十米,进深八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立柱为八棱大柱,覆莲瓣形柱础,建筑构件无不精雕细琢,体现了北周时期建筑技术的日臻成熟。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龛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
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构建筑的重要资料,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已经中国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内部面貌,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1窟:
方位:西崖上层西端。
时代: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覆斗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内正、左、右壁开尖拱深龛;窟高2.55米,宽2.36米,深2.15 米。造像:
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结跏跌坐于方台上,**穿袈裟,下着裙。
左**塔螺旋发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与亲切。
力士头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着裙,披巾于腹部穿圆、交叉,左手持金刚杆而立,右手提风带,右力士着宽袖上衣,下着长裙,垂手而立,身穿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画:佛、菩萨彩绘背光,项光。藻井壁画,大部剥落,均被烟熏黑,仅飞天飘带,隐约可见。
题记:无。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
其中10号、11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127号窟更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画大部皆存,笔致纵放,为后魏作风。中绘佛说法图,千乘万骑来听。
西画舍身饲虎图,虎有12,形态各异,堪称精品。尤其正壁龛中一石雕佛,最为妙绝,石佛背光中,上部伎乐天人12,各奏乐器。下部有飞天8个。
左右各一侍者,虽小而各具神态。卷涡莲花中,亦有莲花生小佛头。中间坐佛,举掌端坐,显出说法时的慈祥和悦。
这座雕像,不要说在麦积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艺术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麦积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地方传统文化中表现最为独特的,有民间祭祀、文化娱乐、歌舞杂艺、饮食文化等。
祭拜伏羲
伏羲是中华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羲皇故里”。祭祀活动记载已有800多年历史。自1988年开始,甘肃省和天水市每年在天水秦州区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举行盛大的伏羲公祭大典,国家领导人、省、市各界政要、贵宾出席。
万人空巷,场面宏大。公祭大典现已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浴佛节”朝拜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有瑞应寺、灵应寺、蛟龙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佛事活动历史悠久,尤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最为有名。
这一天,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灵应寺等佛教圣地迎来成千上万的香客、信徒,祈福朝拜,场面蔚为壮观。
乡村秧歌
乡村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间各种歌舞形式的总称,多以打击乐伴奏或以民间小乐队伴奏,主要有耍龙灯、耍狮子、高台、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有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蜡花、打虎、火龙等。每年春节或节庆期间,景区乡村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非常热闹。
秦腔表演
秦腔是流行于陕、甘、宁一带的地方剧种之一。天水人爱看秦腔,听秦腔甚至还能吼两句秦腔。每逢节庆或景区乡村举办神会,都会请地方秦剧团或由秦腔爱好者举办秦腔表演,给游客增加秦地风情.
麦积山石窟的石窟保护,麦积山石窟是什么年代的?
1楼 迷岛 麦积山石窟的第一次保护工程始于1976年。为了挽救麦积山石窟,国家文物局召集专家对石窟提出了维修方案,在否决了将西崖石窟整体搬迁下山 用8根大柱子顶住风化层等两个方案后,确定了用钢钎 锚杆将风化层钉在山体上,以保存完整的石窟风貌方案。这个方案是在崖体上用钢筋作网,喷上20至30厘米的水泥...
麦积山石窟的雕像有什么特点,麦积山石窟造像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1楼 北京创典文化 麦积山第六十九窟北魏的菩萨立像,面容清秀,头微右倾,含笑凝视,神情安详亲切。高发髻作盘绕状,扎以饰带,发髻中间佩有玉环。内着圆领服,外罩通肩衣,广袖博带。 第一百二十一窟也有北魏的菩萨 像。菩萨头梳高平髻,着对襟袍,右手屈肘直起手掌,左手放左腹侧。他的旁边是一位双手合十的年轻 着...
麦积山石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麦积山石窟在哪?有什么文化历史背景
1楼 漫阅科技 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并创建佛寺。北魏 西魏 北周时期,大规模开凿。如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 魏文帝皇后去世,凿麦积崖为龛而葬 北周保定 天和年间,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 现存最早的石刻题记为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 502 。唐代开元二十二年 734 ,天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