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2021-01-15 17:28:09 字数 7613 阅读 8419

1楼:匿名用户

他为什么叹惋可以自由想像的,我的个人想法,你可以借鉴一下:第一种:为外界那些饱受战乱的平民百姓感到叹惜,第二种:

为原本以为有万世的秦王朝两世即亡的情况感到叹惜第三种:为外面那些人的无耻道德感到吧惜 不复出焉这个就很简单啦因为他们不想再生活在战争之中,要远离外界,所以与世隔绝,不再出去

2楼:匿名用户

为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界社会关系太复杂,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而且社会不稳定

3楼:匿名用户

叹惋是叹息桃花园外世界动乱不安,不能过上安定生活!

4楼:匿名用户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桃花源记练习题 5

5楼:匿名用户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

》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

落英缤纷

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处处志之

诣太守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

阡陌:交通:

俨然:怡然:妻子:

邑人:绝境:外人:

间隔:无论:不足:

未果:问津:

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7、“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 。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由此段描写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古代哪两句诗?

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参***:

1、东晋 陶渊明

2、顺着、沿着 遇到 花瓣 走尽

开阔 同“邀”邀请 摆、 邀请

告诉 作标记 到

顺着 从前 计划 不久 渡口

3、繁多的样子

开阔明亮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愉快的样子

妻子儿女

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

桃花源以外的人

隔断不用说,更不必说

不值得没有实现

访求,探求 指小孩

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

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5、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们生活的恬适。或:美丽富饶,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

6、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7、 反映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反映了桃源人生活富足。

8、 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

9、 环境美丽,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10、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虽民风淳朴,但生产力低下,是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小农经济,只能是当时的理想社会,而不是今天我们向往的理想社会。

11、对黑暗动荡的现状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

13、(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豁然开朗。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落英缤纷。

1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15、景物描写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6、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6楼:汲城濮昊昊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陶渊明为什么要写《桃花源记》

7楼:杜卡迪等等

陶渊明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全文(节选)如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如下: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8楼:流水的兵

桃花源记的由来

本文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

这就是《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分析】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http://****

cctv.***/program/dssgsw/20030617/101091.shtml

陶渊明1、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答:(1)环境奇美。(2)与世隔绝多年。(3)待渔人如此热情。

14、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文环境:

自由快乐。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16、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1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18、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20、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发挥题: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描写要有文采。

2、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填空题: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2、(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村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3、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它不易被发现。

5、《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6、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7、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什么

1楼 幸福承诺 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2楼 li小破孩儿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和平生活,以及作者对桃花源的向往 3楼 陈王相思几时休 与世无争的生活,宁静的内心。 4楼 粉红的北极光 安定平稳,无压迫的生活 《桃花源记》第二 三段对桃花源...

桃花源记中“落英”是什么意思,《桃花源记》中 落英的落什么意思

1楼 aptx一一 1 初生的花 2 落花 来自辞源 落英 lu y ng ,《辞海》上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一指落花,例句有左思《蜀都赋》 落英飘摇 。 一指初开的花,也有例句,《楚辞 离骚》 夕食秋菊之落英 。既是食用,当无食用残花之理。后有人为着落英缤纷,其 缤纷 二字的美丽和喜气,亦将此...

桃花源记的现实意义,《桃花源记》代表什么现实意义

1楼 胫下逆鳞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 自给自足 鸡犬之声相闻 老幼恰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 《桃花源记》代表什么现实意义 2楼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