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手机用户
(1)安慰(2)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3)通“遍”,遍及、普遍。(4)景象。(5)怎么、**。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乡”“谢”为古今异义,“德”为通假字,“犬”为名词作状语,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说说看“之”的用法及意义
2楼:晴天依旧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④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3]
4、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
《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
”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选》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4]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4]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3楼:上官明轩
1,高余冠之岌岌兮 之 提宾的标志 无实意2,学而时习之 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3,之二虫又何知 指示代词
4,鹏之徙于南冥也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的
4楼:颓废小涛哥
1到…去,2指标代词,3第一二三人称代词,4指代内容虚化,难以说明具体所指,可视为无意义,5复指前置宾语,作前置标志,6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领属关系,7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8助词用在方位名词后。纯手打,望采纳。
5楼:匿名用户
助词 的
而且又很欣赏洪生(应该是洪姓的读书人,应该有至少秀才的功名)的喜欢做善事,恪守道德,为人善良,因欣赏他而书写这个(我想应该是墓志铭之类的吧)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5分)(1)便
1楼 国度 要 通 邀 ,邀请 2 飞奔的马 3 以 为亲 4 像犬一样 5 茂盛 繁茂 5分。每小题1分 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 要 是通假字, 奔 作名词, 亲 作动词, 犬 做名词状...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楼 匿名用户 其 1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 那 , 那些 2 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推测,恐怕,大概 3 第三人称代词, 他的 , 他们的 4 意为 难道 ,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则 1 就,便,表示承接关系,连词。 2 就,表并列关系,连词 3 却,可是。表示转折,让步。连词。 于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7分)9(1)诚不自意返
1楼 小宣 1 估计,料想2 像对待奴隶一样3 驻军,名作动4 能够5 被6 同 早 7 责备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其注意其中的古今异义 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中的 返 是什么意思 2楼 素衣掩红妆 是 返回 的意思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重见日月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