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玉藻》讲的是什么

2021-01-13 11:47:03 字数 5076 阅读 9731

1楼:李家思

《礼记·玉藻》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不仅有对各种礼仪规范的记载,还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周代贵族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是研究周代贵族生活的重要资料。

《礼记·玉藻》篇则从服饰、玉佩、冠饰、车马饰、笏的装饰等多个方面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周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较为集中地对周代贵族服饰的礼制规定和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记载,反映了周代贵族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基本状况。周代贵族的生活方式具有等级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特点。

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周代贵族对审美对象进行了等级划分,将服饰、车马饰的色彩与形制纳入到等级体制之中,使其等级化。周代贵族关注规范化的行为举止的审美价值,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审美化,使周代贵族的审美观念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请教.各朝记录档案或者历史事件的**名称是什么

2楼:拉果体

你说的是专门写起居注的史官

在中国,传说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朝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其后,在汉明帝时,起居注

也有《明帝起居注》,但这些起居注多为中国宫廷内部自行编撰,并未设有专职与专人来负责编撰。

直到晋朝时,开始设立起居令、起居郎、起居舍人等**来编写起居注,其后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的撰写;但是,由于动乱与本身未成为一个持续性的制度,在清朝以前的起居注,大部份均已不存。 在清朝,最早在清太宗和清世祖顺治年间即有撰写,但断断续续,直到清圣祖时才开始设立起居注馆,由经筵日讲官来专职编修起居注,其职位多由翰林院的**兼任,起居注的制度,曾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因为党争而被清圣祖下令废止,但又于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开始恢复编撰,此后,此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3楼:匿名用户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夏商周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一)** 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

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有时**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

“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说: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周礼》云:“凡国事用礼法时,佐**,掌其小事。”

(三)内史其秩最尊。《周礼》说内史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

“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周内史叔兴骋于宋。

”(四)外史 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职务是掌管图书等。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秦汉以后

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

汉承秦制,至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司马父子,是为西汉著名史官。

迁卒,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汉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宫中置女史之职,以记皇帝起居,故有 《禁中起居注》;东汉因之。

后世以“起居”作为史官的一种职掌和名称,与此有很大关系。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著作郎,隶属中书。

晋时,改称大著作,专掌史任,并增设佐著作郎人,隶属秘书。宋、齐以下,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齐、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

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其体制、名称,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尤为兴盛,故史官当中,名家辈出,被誉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

其间,关于起居之职,魏、晋以著作兼掌。北齐、北周,著作、起居二职逐步分开。隋炀帝时,以著作如外史,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内史。

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徵、朱敬则,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吴兢,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先后参与史馆工作,并担任各种修史职务。

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由是著作局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唐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后又在中书省置起居舍人,分为左右,对立于殿,掌起居之事,故有时也曾称为左右史。其所撰起居注送交史馆,以备修史之用。

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损益,其名称虽因代而异,而职掌略同。其中以宋、清两朝较为繁复。宋有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

辽有国史院,金有国史院和记注院,元有翰林兼国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清以翰林院掌国史、图籍管理与侍读等职,以国史馆、实录馆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门掌起居之事,其史职则多以他官兼任。

史官与帝王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

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

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

《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

在封建君主**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起居录则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早在周已有,那时称为“内史”。历经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无权干预,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后,有唐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古代回答皇上的“诺”和“喳”的历史分解点是什么?

4楼:匿名用户

喳是清朝电视剧中臣工回答皇帝时的用语,表示意思是“是”。

但请注意,在历史上应该回答的是“(口庶),读音为zhe,喳是错误的。

诺:秦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间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唯唯诺诺。秦汉朝时“唯”与“诺”皆为象声词,皆为应答之声。但“诺”指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小辈分的应答。

“唯”才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

嗻:旧时仆役对主人或宾客的应诺声,表示“是”之意。

注意:嗻和喳不是一回事。虽然发音都是“zhe”。“喳”是满语词汇,清代仆役对主人的应诺声。

5楼:最爱只是当时

就清朝用喳

不是“喳”,是“嗻”,读音zhē 。

嗻(je),为清朝时在下位者对主上的应答声。平辈之间可以用“是”“恩那”等。

喳(ja)的满语意思是轻贱,便宜,简单。

诺是汉朝以前用的,上级或同等身份才用诺,下级应该谨诺

6楼:金米豆粿

诺在春秋时期就开始运行了,喳是满清时期独用的。

7楼:匿名用户

诺是错误的,至少到唐朝为止,汉族普遍使用喏而非诺,喏(re)发第三声,而且至少宋以前,应该是使用叉手礼而非抱拳礼。

8楼:匿名用户

诺的意思有“遵命、得令、收到”同时部分也有今天的许诺承诺的意思。盛行于秦汉之际,版多表示尊称权,如上级吩咐下级,主人吩咐仆从等;有句成语叫“一诺千金”讲的就是楚汉相争以及汉初时的季布,季布原是项羽手下大将,后为汉朝郎中令。为人极为豪侠,从不轻易答应别人,但是一旦答应,就一定会办到。

所为“得千金,不如得季子一诺”意思就是能听到季布对你拜托的事说“诺”(表示答应)就和得到了千金一样。只是这句成语在今天的意思变了,形容诺言之重。至于喳,有好多种不同字体说法。

历史上就出现过“着”“嗻”两种字体。此字的意思和秦汉时期的诺意思一样,都有“是、遵命、得令”的意思。这个字的传入和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的清朝关系很大。

“嗻”或“喳”(其实正确的应该是嗻),本来是明朝时期女真贵族(就是后来的满人)家中的仆役对主子的应诺之语,可以视为满族语中的一种口语,随着清兵入关,满人逐渐开始说汉语,但是一些日常用的语气词或口语仍然保持。比如父亲叫阿玛,随从叫戈什哈,伙伴叫布库等。嗻这个词因为干脆明了,民族特色浓厚,自然也就保留了下来。

新玉观音是讲什么的啊,新玉观音主要讲的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新玉观音,从编剧来讲,已完全不同于原著的人物设计层次,安心不再是个有感情隐私, 没有了铁军这个人物 没有背叛爱人的情节,从感情上来讲没有原角色那么丰富,把杨瑞 王木 毛杰 甚至钟宁都刻化成一感情专一执着的人,设计了些新小细节,把这些专情的人纠结在一起,起起伏伏。新演员们的表演挺好的,...

萍藻怎么造句,什么的萍藻?

1楼 匿名用户 在七里海5000亩区域内 建成湿地植被修复试验区 栽植本地的香蒲 水葱 荆三棱 红蓼 荇菜 萍藻类等。 2楼 匿名用户 有许多萍藻在水面上浮着 3楼 三水不了 平早怎么造句,这还不好包吗?想一下就知道了。 4楼 匿名用户 用平早早圈儿就可以说平早,你怎么啦? 5楼 匿名用户 死在那家...

小雅鱼藻之什——之什是什么意思,小雅的鱼藻之什

1楼 匿名用户 国风诗篇,按国别加以编排。雅颂诗篇的编排,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 小雅 从 鹿鸣 到 鱼丽 十篇,就称为 鹿鸣 之什。 大雅 从 文王 到 文王 有声十篇,就称之为 文王 什。 周颂 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 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