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初级提问者
首先,从土地来说,匈奴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如河套、
阴山、河西等,接连为汉军所占领,并徙民实边,使之彻底汉化。而这些地方水草丰美,是最适于游牧之所在,失去之后,匈奴只能远遁漠北,但漠北苦寒,环境极为严苛,在这种自然环境的约束之下,匈奴生存都已经成为了问题,所以才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哀鸣。
其次,从人口上来说,中行说曾谓单于“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之一郡”(《史记·匈奴列传》),则可知匈奴即使最盛之时,人口亦不超过二百万,而在武帝数十年不间断地打击之下,其人口的损失可想而知。河南之战,汉军斩、俘匈奴三万余人;河西之战,匈奴被斩杀及降者,近九万人;漠北之战,汉军斩杀匈奴亦近九万;西域之战,汉军歼敌亦起码在三万之上,如此算来,在元朔2年至征和三年的37年间,匈奴被直接歼灭至少二十四万以上,对于仅仅一百余万人口的匈奴来说,这种打击不可谓不沉重。
再者,从财产上来说,由于匈奴以游牧为生,牲畜是他们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财产。而在武帝数十年的挞伐之下,匈奴牲畜的损失也是惊人的,譬如卫青收取朔方,逐白羊、楼烦二部,“得牛羊百余万”,袭右贤王,又得“畜数千百万”。除了这种直接的掠取之外,在战争期间,匈奴往往将其民众徙往北方以避刀兵,如天汉四年李广利出朔方击匈奴时,匈奴“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征和三年李广利最后一次出击,“单于闻汉兵大出,悉遣其辎重,徙赵信城北邸郅居水。
左贤王驱其人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居兜衔山”(以上皆《汉书·匈奴传》),在这种远程迁徙的过程中,牲畜必然也会因为长途奔走、挤压、碰撞而大量死亡,如果在牲畜繁育季节,还会导致母畜的流产。如此巨大的损失,恐非匈奴那种脆弱的经济可以承受。
由此看来,武帝的对匈作战,给匈奴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汉书·匈奴传》说“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的确不是虚言。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武帝一朝对匈作战中,汉军的确取得了极大战果,对匈奴造成了沉重打击,连得河南、河西等地,逼迫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使得匈奴由盛转衰,为日后匈奴的彻底覆灭奠定了基础。但是,武帝的征伐,对汉匈双方都造成了损失,就汉朝而言,四十余年的对匈作战,严重消耗了汉朝国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几乎使亡秦之事复现,所幸的是匈奴综合国力远逊于汉,虽然这场战争使双方国力同时衰落,但对人口不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匈奴来说,影响更大。
卫青和霍去病时期,是西汉对匈奴军事胜利的巅峰,当时的匈奴是如今的哪个地方?
2楼:匿名用户
匈奴是草原上的部落,发源地在今天的内蒙古阴山山麓
卫青和霍去病在什么时候大破匈奴?
3楼:脐橙熟透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4楼:手机用户
元狩四年夏初 卫青从定襄出塞不久,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驻牧的地点,立刻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由东路前进,以掩护自己的侧翼并攻击单于军的左侧背,自己则率主力直奔单于军的主力,准备从正面迎敌。他率部向北行进干余里,穿越浩翰的大沙漠。抵达漠北后,“见单于兵陈而待”,卫青当机立断,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骑兵出击匈奴。
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两军激战一天,未见胜败。临近日落之时,突然“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卫青乘势派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将单子的阵营包围起来。
伊稚斜单于“视汉兵多面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遂趁夜幕降临,跨上一匹善于奔跑的精骑,率领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战至深夜,汉匈双方**大致相当。汉军左校点视俘虏,发现单于已在天黑之前突围脱逃,卫青立即派轻骑追击,自率大军随后跟进。
匈奴军溃散。至天明,汉军追击200余里,俘斩敌军1.9万余名,但未见单于踪影。 东出的霍去病军虽然末与匈奴单于交手,但其战果也十分巨大。
霍去病凭借部下兵精马壮的优势,出代、右北平后,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长驱北进2000余里,对匈奴左贤王发动猛烈进攻。左贤王自知不是霍去病的对手,很快就率亲信弃军而逃。霍去病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了狼居胥山(约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
一说在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斩杀匈奴北车旨王,俘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匈奴吏卒70443人。为了纪念这次战役,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内蒙古呼伦湖与贝尔湖。一说今贝加尔湖)”团,祭告天地,庆祝胜利。
漠北之战,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也最艰巨的战役。汉武帝在取得河南、漠南、河西三大战役的胜利的基础上,根据汉军经过实战的锻炼积累的运用骑兵集团进行长途奔袭与迂回包抄的作战经验,利用匈奴王廷北徒之后误以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麻痹心理,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胆地制订了远途奔袭、深入漠北、犁廷扫穴、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与此同时,他又细心进行战前的准备,除集中全国最精锐的骑兵和最优秀的战将投入战斗外,还调集大批马匹与步兵,运送粮草辎重,以解决远距离作战的补给问题。
而在作战中,汉军统帅又发挥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不仅敢于深入敌境,而且善于迂回包抄,特别是卫青,在遭遇单于主力后,机智地运用了车守骑攻、协同作战的新战术,先借助战车的防御能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发挥骑兵迅速机动的攻击能力,迂回包抄敌军的两翼,一举击溃单于的主力,更显示出其战役指挥方面的优异才能。所有这一切,都为汉军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西汉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
左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伊推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王遂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幕南无王廷”的局面。
如果说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移王廷于漠北还可以看作是一种战略转移的话,那么,漠北之战后的“幕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
西汉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什么?反击匈奴胜利有什么
5楼:胜寒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兵出云中,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跨越沙漠,同匈奴的左贤王接战,大败匈奴,凯旋而归。
该题战役指漠北战役。
汉对匈奴战争的意义:
1、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杀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使北方边境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6楼:匿名用户
漠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
汉武帝真的派卫青,霍去病把匈奴击败了吗
7楼:完美假知己
是的,卫青、霍去病同时出击匈奴,匈奴大败,远逃漠北。
汉匈百年战争又称汉匈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后历经130余年。此一期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是以和亲政策和战争政策互相存在。
虽然这场战争使双方国力同时衰落,但对人口不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匈奴来说,影响更大。
8楼:匿名用户
这么问·显然是·对历史·有所怀疑。的确,历史是人写的,人都有偏向好恶,所好者夸大其功劳,所恶者大力抹黑,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卫霍把匈奴击败这件事,应该还是基本真实。
当然,一定程度的夸大,也是不可避免,也是鼓舞士气的需要。还有二人都是汉武的亲戚亲信,比起汉武的其他亲戚如贰师将军李广利来说的确强太多,所以更应该加大宣传褒奖力度,哪个朝代都会那样。像飞将军李广那样不讨皇帝喜欢的将军,其功劳就可能被忽视,甚至被移到别人身上。
汉武本就是个任人唯亲罔顾公平的主。
卫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
9楼:匿名用户
最后匈奴被赶到了大漠
10楼:手机用户
对啊,你的问题呢??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是什么时候,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时间
1楼 爱 庚 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人。西域都护府是设立于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 汉武帝曾孙 。班超则是东汉前期的人。 张骞出使西域也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不过早于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在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去了。 所以应该选d 卫青 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时间 2楼 八月既望 霍去病 元朔六年 公元前1...
公元前123年,卫青攻打匈奴,此时霍去病几岁
1楼 匿名用户 霍去病 前140 前117 ,公元前123年他是17岁 卫青 霍去病大败匈奴的时间 2楼 八月既望 霍去病 元朔六年 公元前123 , 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 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 ,以800人歼2028人,受封冠军侯,又封骠骑将军。 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