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得的用法,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2021-01-10 17:10:27 字数 3828 阅读 9902

1楼: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3363436(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

本义:得到,获得)   [1]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2]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

──《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

“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 [3]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

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    [4]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亦指**获;被逮捕。又如:

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5]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又如:

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6]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7]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8]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9]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   [10]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

洋洋得意   [11]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得  dé   【名】   [12]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

──《南史·陶潜传》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杜子春说:

“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

" [13]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得  dé   【副】 [14]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得  dé   【形】   [15]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

──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2楼:匿名用户

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二、用作连词,“同”“和”“跟”。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三、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四、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1、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五、与 jǔ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通举,推举)

3楼:氧化物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给,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动词。

1.给予,授予。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三)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楼:匿名用户

与 yǔ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

一、勺”合

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

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

——《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 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

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荀子》 〈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

——《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

与 yú 2.同“欤”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

——《论语》[1]

5楼:abc高分高能

文言文中“与”有哪些固定用法呢

文言文中什么叫使动用法,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

1楼 翳如 名词的使动用法 1 什么是 使动用法 所谓 使动用法 ,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 简称 使动词 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这儿所讲的 用作谓语的动词 ,既包括常规的动词,也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 形容词。例如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齐威王欲将孙...

语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用法。

1楼 匿名用户 在古汉语中 之 字用法颇为复杂, 之 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 之 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 之 有两种情况 一作代词 二作动词。 之 字作动词,意为 到 去 往 到 至 。如 之死矢靡它。 《诗经风柏舟》 到死发誓没有他心。 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项...

在文言文中"而"与"为"词性,用法,含义

1楼 匿名用户 为 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 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 意思是 做 还可作判断词 是 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 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 一般读去声 一 表示动作 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 向 对 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 表示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