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断句规律,文言文断句技巧法则(初中)

2020-12-26 22:14:15 字数 5220 阅读 9051

1楼:龙龙

1、两个人名连用时,肯定断。

2、者也之后,曰之前,大多断

3、矣之后必断。

自己总结,别信什么规律之类。

文言文断句技巧法则(初中)

2楼:sasa撒娇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

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文言文断句规则

3楼:郁闷松鼠

语感的确是很重要的,读与不读,读的多少是会有明显差别的。

还是在网上找了一个通用的方法,觉得说得还比较在理,看看有没有帮助吧。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

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

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

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4楼:super神炽天使

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

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4)、据排偶,定句读。

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初中文言文含有中字的意思和句子,初中的文言文中“殆”的全部意思和句子

1楼 亦寒杰 1 你若赐我一段浮华,我便许你满世繁花。 2 他在远方看我,眼神犹如雨天般辽远而悲伤。 3 我们的火,要把世界点燃。 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5 小时候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 6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7 静静倚在窗两边的鸳...

初中语文:文言文全列出来,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

1楼 ac小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 童趣 沈复 第二单元 10 《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弃疾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 山市 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

语文修改病句,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技巧和方法 10

1楼 匿名用户 质量不是改进,而是 提高 2楼 康康侃球 不是改进,是提高,全体教师这里没错不需要改 3楼 信是生命的硕果 一般这类病句是 通过 使 的形式,去掉 通过 或 使 来修改,怀疑这题有毛病。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的技巧和方法 10 4楼 匿名用户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考纲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