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

2021-01-10 12:48:39 字数 5201 阅读 3157

1楼:匿名用户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 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常见形式

2楼:匿名用户

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像现代汉语一样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

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哪几种

3楼:晴晴

参考:一、主语+者+谓语+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直接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在主语的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可译为现代汉语“……是……”。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蔺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二、主语+谓语+也

只用“也”字表示坚决、确定的语气,不用“者”字提顿,构成“甲,乙也”的格式。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2.制,严邑也(《左传·隐公元年》)。

3.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六国论》)。

这里要说明的是,句末带有语气词“也”的句子也不一定全是判断句, 有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如:“晋国之忧可立俟也。”

三、主语+者+谓语

只用“者”字提顿,不用“也”字收尾,构成“甲者,乙”的格式。不过,这种句式相对来说比较少。如:

1.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

2.地者,先君之地(《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八回》)。

四、主语+谓语+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一般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构成了“甲,乙”的格式。例:

1.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2.大将军,忠臣(《汉书·霍光传》)。

有时在句末会出现“耳”这种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常有修辞上的作用,即表示轻蔑。

3.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鸿门宴》)。

六、主语+副词+谓语

用副词“乃”、“则”、“即”等加强肯定判断,有时还用“皆”、“诚”、“素”等表示肯定,一般可译为“便是”、“就是”。值得一提的是“乃”、“则”、“即”等只是加强肯定判断而已,并非判断词。如:

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我们分析的都是肯定判断,判断句中还有一种就是否定判断句。古汉语否定判断句的常见格式是用否定副词“非”来否定谓语,一般译为“不是”。例:

1.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为”字句特别类似于判断句,如:

1.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鸿门宴》)。

王力先生指出:这是“用叙述句的形式表达判断句的内容”,因此这种句子不是判断句。

但我要说的是,“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荀子·劝学》)。

即使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4楼:匿名用户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谓之间加“是”。

2.主语后面只用“者”表示停顿,“……者,……”式。如: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时把“者,”直接换成“是”。

3.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翻译时去掉“也”并在主谓成分之间加“是”。

4.“……,……”式。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翻译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翻译时只需将“为”换成“是”。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phpcms中的if判断语句,PHPCMS中的if判断语句

1楼 情感分析 1 首先,我们打开pycharm软件并进入软件的主界面。 3,然后我们编写输入信息语句,myname input username age int 输入 age 。 4,如果年龄 20岁,我们写下判断条件。 5,如果执行语句打印 非常年轻 format name myname 。 6...

古代汉语词典的问题,古代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有什么区别? 20

1楼 寒雨1号 可以查单个的字,可以用拼音 偏旁查,跟现代汉语词典差不多,比如《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2楼 玎a玎 可以啊 如《新版古汉语词典》 其实《现代汉语词典》就可以查 古代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有什么区别? 20 3楼 简格兰杰 古汉语词典,以解 释古语词的意义为主,如果有双音节以上的词也加以...

现代汉语的句法成分,现代汉语句法成分有哪些?

1楼 天要下雨不愁 看你的语法成分有很多,比如现在汉语中的各个语言结构不同 现代汉语句法成分有哪些? 2楼 骐骥 现代汉语主要有如下六种语法成分,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可以做哪些句法成分 3楼 江淮一楠 1 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可以做的句法成分 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或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