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因为国学在当今中国的一片拜金气氛下寸步难行,让人怀疑古人的情怀。
国学的弊端有哪些?
2楼:浅唱丿潇湘
我觉得国学的主要弊端就是不符合时宜,毕竟这些思想很多都是很久以前的,和当代社会难免会有些格格不入。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为啥一些人热衷于推广所谓的国学
3楼: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是: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清华校方早有意让他留校或在西洋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约在三四年级时,罗家伦校长特地将他叫去,把破格录取他的经过告诉他,言下之意希望他留下来,但他一概谢绝了。
当时梁启超已经病逝(1929年),王国维已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1927年)。
陈寅恪当时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赵元任当时任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欣赏等课程。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国学,它有什么样的魅力!
4楼:匿名用户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
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递的瑰宝。
今天的中国随着人们对“国学启蒙运动”的关注,掀起学习《论语》《三字经》和古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不少幼儿园和小学开设传统国学课。在富裕的广东省广州市的高级住宅区,很多5岁左右的小孩子在所谓的“私塾”里学习《论语》和《孟子》。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幼儿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从小就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从中感受国学精髓的千古之美,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增强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国学对个人来讲是培养君子人格,对社会来讲,是构建道德价值体系。那么可以说,国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相辅相承的。
5楼:匿名用户
下面的各位说的很清楚了。其实在国学中 你可以找到自我。通过儒释道,通过古圣先贤的智慧,去寻找自己,证悟自己。如果有兴趣,可以读读相关书籍。
请问为什么要学国学,目的是什么?急!!
6楼:匿名用户
为什么要学国学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国学是四书五经,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是老庄,是数不尽的古代文献,当然更是贯穿在其中的精神。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民族精神。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仁政”,围绕“仁政”阐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使人民不断获得自新与进步。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实现这个根本目标,要经过八个方面的努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即《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八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有所遗弃,也不能有所跨越?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之间的逻辑顺序。 《大学》制定了一系列以 “德”、“义”为中心的政治统治原则,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作出道德示范,尊重老人,抚恤孤儿,与民同好恶,像父母一样对待子民,同时注重物质生产,剥削要有限度,不可与民争利等。
《大学》还提倡孝、悌(敬重哥哥)、慈这种家族人际关系准则,以达到“齐家”的目的。孝、悌、慈这种原则推而广之,同样适用于协调国家中君臣关系、君臣与民众关系,这样就把家族的宗法治理与国家中的政治统治结合在一起。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因为一个社会只是靠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法治。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无论是“穷”时的“独善其身”,还是“达”时的“兼济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基础的,虽有些偏狭,但还是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揭露社会黑暗、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不与腐恶同流合污、高情远志、安贫乐道、同情百姓疾苦、大济苍生的优秀品质。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苏武坚守民族气节。
还有屈原、司马迁、杜甫、刘禹锡、苏轼、蒲松龄、曹雪芹、鲁迅……许多仁人志士都表现出傲岸的节操,表现出高风亮节。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是以“德、智、体、美、劳”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德为重,智于其后,由此可见,这与古代教育理念是一致的,要我们从内而外地发散自己,塑造自己。这也是修身,它包括外表和内心。
但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多元化的社会,古今中外的思想兼容并包,新型观念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国学,有必要吗?让我们看看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走在大街上,不乏有着穿戴奇异,另类时尚的青年男女。
是的,不可否认,人都有追求自己心里美丽的一个标准,但有些人过于追求所谓的“个性”,而选择走与别人不一样的路线,他们似乎已经成为社会人群中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是多么不协调、不美,也**。还有,在一些公共场合,本应是井然有序,不得喧哗的地方,却不时响起个性十足的手机铃声,更有人高声攀谈,甚至吵架骂人。
但我们看到这些情况时,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成了有文化没有修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个性没有品行的人了呢。因此,加强学生文明修身建设势在必行,从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扬华夏传统文明势在必行。 再回头看看我们内心的“修养”吧!
考试了,有的同学不是忙着去加紧复习,而是忙着写小条,往桌子上抄“重点”;考场上,静悄悄的背后,在抄书、在传条。很多同学很清楚某种做法“不文明”,但做了也觉得“没什么”,觉得是个小事。这是因为我们的同学在文明修养方面缺乏自身意识。
一个同学对生活细节不在意不要紧,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整个学生的素质就显得不够了。谈到学习的目的,许多同学通常只是想到为了考高中,上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如此终极目标全陷在利己的圈子里,我们又指望谁来利他、利大家、利祖国、利人民呢?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会作何感想呢?
因此我们学生最需要和最迫切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文明意识,树立利天下的目标。 2006年8月17日至31日,**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向社会公开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国家旅游局22日在官方**公布了征集结果。
让我们也来看一看。 公民出境游常见不文明行为: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呼朋唤友、猜拳行令、扎堆吵闹;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乏基本社交修养;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一些出国旅游的人回来说,在国外,到处都是外语标志,忽然看到一个汉语标志,那种亲切感还没来得及表现出来,失落、耻辱便袭上心头,因为那标语是“请不要随地吐痰”、“便后请冲水”……这些陋习已经在国际上严重影响了中国人的形象。看看我们周围,这种情况还少吗?2008年就要到了,难道我们辛苦地申办来奥运会,就是要把全世界的人请来看我们丢脸吗?
所以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我们的古典文明,重温一下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美德。 文明修身不能浅尝辄止,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陋习才会慢慢改掉;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得以形成;有了好的修养,才有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可能。
现在我们学习国学,就为明确我们的目标,让我们能有一个远大而高尚的目标,让我们磨练出坚定而坚强的意志。就是《大学》里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确了目标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了才能使心静下来,不会浮躁妄动;心不浮躁妄动,身才能安详,生活才能随遇而安;能够做到随遇而安,才能思虑清晰、处事精当;思虑能够平和清晰、处事恰当,才能达到目标,得到至善的境界。
重建文明应该从当下开始,让我们从现在起就注重修身,实现人生崇高的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飘不落的叶子 的博客文章
为啥一些人热衷于推广所谓的国学,我为什么要推广国学经典
1楼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是 梁启超 陈寅恪 王国维 赵元任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清华校方早有意让他留校或在西洋文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约在三四年级时,罗家伦校长特地将他叫去,把破格录取他的经过告诉他,言下之意希望他留下来,但他一概谢绝了。 当时梁启超已经病逝 1...
中国最为外国人所知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学《红楼梦》与《文心雕龙》,如果拿莎士比亚 巴尔扎克 托尔斯泰比,《红楼梦》绝不在下风, 2楼 匿名用户 请注意,是外国人翻译的中国的作品。 3楼 匿名用户 估计是 西游记 和 资治通鉴 。 汉译外国作品是 中国文学 吗 4楼 匿名用户 当然不是。中国bai文学只包...
外国文学分析少年维特为什么烦恼,推荐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1楼 匿名用户 维特的烦恼来自于爱情和事业的不顺。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喜好绘画,向往青山幽谷 晨曦暮霭 村童幼女的乡村生活,喜爱自然,并且多情善感。在一次舞会中偶 然邂逅了心中的女神绿蒂,并且和女神有过一段甜蜜快乐的时光,但是幸福毕竟是短暂的。绿蒂早已是别人的未婚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