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风俗是什么,青岛的风俗习惯 200

2020-12-26 08:04:52 字数 6041 阅读 7182

1楼:匿名用户

青岛民俗节庆一览表

节庆名称时间天后宫民俗庙会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青岛萝卜会、元宵山会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海云庵糖球会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青岛樱花会4月下旬樱花之旅——日本周4月下旬青岛之春——**周4月中下旬湛山寺庙会农历四

月初八至初十崂山北宅樱桃会5月上旬青岛“海之情”旅游节7月“...

青岛居住民俗

居住(又称“住所”)是人类抵御风寒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环境条件等影响,我国各地居住类型、房屋样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风俗也多种多样。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

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问,...

青岛婚礼民俗

青岛地区的婚姻风俗·与山东省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要经过说媒、相亲、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手续。

->说媒也叫保媒”,由媒人为男女两

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

青岛寿礼民俗

在青岛民间,50岁以后才能做寿(50岁以前称“过生日”),50岁后每10年为一大寿。旧时,富有人家为老人庆寿时,子女、亲友要送寿幛、寿联或寿屏,也有赠送寿面、寿桃和寿星图的。寿幛、寿联上多写“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等祝辞。举行仪式时,晚辈还要向老人跪拜祝寿,俗称“拜寿”。一般农民不庆寿,只改善一下生...

青岛称谓民俗

青岛地区,亲族、亲戚间的称谓下尽相同。菜西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妈”,称祖父为“爷爷”,称祖母为“奶奶”。崂山、即墨一带称父亲为“爹”,称母亲为“娘”.称祖父为“爷爷”,称祖母则为“妈妈(ma)”

。另外,胶州有的地方称父亲为“大大”。对父亲的兄弟,有的地方叫“大爷”、“叔叔”,大部分地区一律按...

青岛生礼民俗

生儿育女是夫妻的最大愿望,也是一个家庭的大喜事。在青岛民间,妇女怀孕要说“有喜”或“得喜”婴儿降生要说“添喜”,给亲友传送生育信息称“报喜”,亲友前来庆贺称“看喜”。另外,还有喝喜酒、吃喜面、蒸喜饽饽

、送喜蛋等等,喜字几乎贯串着妇女生育的每个过程。->招喜孕妇平安分娩后,家里要办的第一件...

意趣田横岛

意趣田横岛应该说,海岛无处不飞花,品香只待有心人。田横岛处处可游、可观,对我们常住田横岛的人,可能已经熟视无睹,可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独特的北方海岛,田横岛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

然景观,如果我们能够切身去体会、去探求海岛的奥秘,你一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意味深长的回忆。现在的...

青岛的风俗习惯 200

2楼:匿名用户

晓光同学你好!去年暑假我们在暑假托管班认识了,而且成为了好朋友,现在我要向你介绍一下我美丽的家乡。我的家乡四面环海,一面接陆,是个钓鱼游玩的圣钉。

你猜我的家乡在那说对了就是美丽富饶的青岛,青岛盛产好多东西,但这闻名中外的是,

3楼:堕落

节庆名称

时间 天后宫民俗庙会

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

青岛萝卜会、元宵山会

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

海云庵糖球会

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

青岛樱花会

4月下旬

樱花之旅——日本周

4月下旬

青岛之春——**周

4月中下旬

湛山寺庙会

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

崂山北宅樱桃会

5月上旬

青岛“海之情”旅游节

7月 “青岛之夏”艺术节

7月中旬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

7月-9月

中国青岛沙滩文化艺术节

9月 山海情——新婚之旅

10月大泽山葡萄节

9月 青岛金秋菊花会

10月-11月

金秋十月合唱周

10月崂山旅游文化节

11月青岛旅游行业酒吧文化节12月

4楼:爱秀的光

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特有的结婚风俗,而青岛

5楼:小聿

青岛人很少骑自行车,因为大多为上坡路,自行车不宜行走

青岛风俗

6楼:匿名用户

岛民俗概述

青岛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也在向世界展示着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地方民俗勾勒并凸显了青岛一地文化中的城市特色,而青岛能够为世界留下深刻记忆的,也正是囊括了民间传统文化在内的城市特色人文风貌。能够反映青岛一地人文风貌的,远不止于五花八门的传统民间工艺与民间小吃,还有近百年来青岛民间居住形式的里院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剧茂腔、柳腔;以妈祖为代表的沿海民间民俗信仰及各种民族文化节等。

编辑本段青岛居住民俗

居住(又称“住所)是人类抵御风寒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环境条件等影响,我国各地居住类型、房屋样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风俗也多种多样。 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

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间,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1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

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推行旧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

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细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

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 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仝”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

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元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小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

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屯”、“沟”、“店”等字,叫“梁家仝”、“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莱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后来,有人感到此名**,**初年该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崂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

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庙,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瀛洲而得名。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箕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榛子沟等。 1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的村名进行了调整。村名和村名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院落 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称“天井”、“院子”。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院里建猪圈、而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

后院很小,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宝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旧时多用石块垒成。

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马石”。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顶。”院墙上面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

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门”或“街门口”。

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离,叫做“斜对门”。 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

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有的人家还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用以锁门。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四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

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楼,叫“土门子”。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房屋 民间多住平房。

旧时,房屋结构为起脊,用梁、柱构成骨架,土墙草顶,木棂窗户(间有石墙瓦顶)。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北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正屋中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叫“套间”。

正间设锅灶两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洞内可放油灯,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可节省灯油。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说从方洞中可看到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

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梁秸扎顶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东、西间多用花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

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辈住里间(套间),长辈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倒屋一般不住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称“客屋”。 厢房夏热冬冷,通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不暖,夏不凉”的俗谚。

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不住人,用作饲养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等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动,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上梁时间一块红布,叫做“挂红”。

梁檩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坡,还要绑上筷子,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当中安设方桌,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下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饽饽,逗引孩子们哄抢。

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但在梁、檩之上贴横批、坚联,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

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的地方农历五月忌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死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宇,如无法避开,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楸木、槐木,因“楸”、“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

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风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杨树)则怕招来鬼魅,宅室不字。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魅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编辑本段青岛服饰民俗

青岛民俗的礼仪

1楼 猴琳冻 人生礼仪民俗,是指人的一生从诞生到死亡各个阶段的礼节和仪式,包括生礼风俗 婚礼风俗 寿礼风俗和丧礼风俗,是最复杂和繁琐的民俗事象。 在青岛地区,婴儿出生后要举行 报喜 过三日 搬满月 过百岁 等多种仪式,直到一岁生日过后,生育的各种程序方算结束。 在生育民俗中,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

凤阳风俗习惯,凤阳风俗习惯方面的资料

1楼 匿名用户 一 时令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 过年 ,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家家户户精心筹办,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都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这天焚香 鸣放鞭炮,叫 接年 ,又叫 迎春 。 初一早晨吃扁食 水饺 ,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主人...

习俗和风俗习惯意思一样吗,习俗和习惯是一样的吗?

1楼 千山路 习俗指向范围略小。风俗指向范围更大。习俗多侧重具体生活某个方式习惯,风俗不仅指具体生活习惯还包括信仰理念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所谓一乡一里习惯不同,十里十乡风俗一致。即这个意思。 2楼 阳光的好运相随 大体的意思相同,习俗就是习惯,风俗带一些特色风情 习俗和习惯是一样的吗 3楼 匿名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