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并设计影响土壤侵蚀因素的实验

2020-12-10 11:44:55 字数 5794 阅读 9978

1楼:啥名字好呢呢呢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或者叫潜在因素,人为因素则是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气候:气候因素特别是季风气候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剧了土壤侵蚀.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气候因素.所谓暴雨是指短时间内强大的降水,一日降水量可超过50mm或1小时降水超过16mm的都叫做暴雨.

一般说来,暴雨强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

2.地形:地形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长、坡形等都对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坡度的影响最大,因为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主要因素.

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冲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动因子.一般情况下,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3.土壤:土壤是侵蚀作用的主要对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等特性对土壤侵蚀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土壤的透水性与质地、结构、孔隙有关,一般地,质地沙、结构疏松的土壤易产生侵蚀.土壤抗蚀性是指土壤抵抗径流对它们的分散和悬浮的能力.若土壤颗粒间的胶结力很强,结构体相互不易分散,则土壤抗蚀性也较强.

土壤的抗冲性是指土壤对抗流水和风蚀等机械破坏作用的能力.据研究,土壤膨胀系数愈大,崩解愈快,抗冲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缠绕,将土壤团结,可使抗冲性增强.

4.植被:植被破坏使土壤失去天然保护屏障,成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先导因子.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的试验结果,光板的泥沙年流失量为26902kg/公顷,桉林地为6210kg/公顷,而阔叶混交林地仅3kg/公顷.因此,保护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盖,对防治土壤侵蚀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人为活动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植被破坏(如滥垦、滥伐、滥牧)和坡耕地垦植(如陡坡开荒、顺坡耕作、过度放牧),或由于开矿、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会加剧水土流失.

设计实验研究与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楼:

推测: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来**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现象:

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小山坡最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土壤侵蚀的严重危害是: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库、渠严重淤积,水利工程加速失效,水工效益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旱涝灾害加剧.

改进: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可以减少水流失,和风沙侵蚀.

影响土壤侵蚀程度的因素包括哪些?

3楼:匿名用户

温度-影响生物因素和水循环 水文(降水,地表径流,冰川,积雪等) 生物因素(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疏松土壤-植物根固土-人类生产活动、耕作等)

光照-太阳辐射影响温度

还有什么人为的,污染程度等等。荒漠化程度。。

还有地形-山地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土壤种类冻土红壤黑土耕作土(肥力)

还有大气运动,风化侵蚀

4楼:匿名用户

水力侵蚀  即水蚀,主要类型有面蚀和沟蚀(见彩图)。  面蚀是降雨和径流使土层比较均匀剥蚀的一种侵蚀现象。面蚀的强度虽小,但分布面积最广,危害较大。

面蚀包括溅蚀、片蚀和细沟侵蚀。①溅蚀:雨滴直接打击地面,使土壤的细小颗粒从土体表面剥离,并被溅散跃起的水滴带动而产生位移的过程。

溅蚀使土壤结构破坏,并使土壤渗透能力减小增加径流的冲刷搬动能力。②片蚀:在地面径流非常分散、流量和流速都不很大的情况下所引起的土粒比较均匀流失的过程。

片蚀一般发生在地面比较平缓的地段。片蚀使土层变薄、土质变粗、土壤肥力减退。③细沟侵蚀:

坡面径流逐步汇集成小股水流,并将地面冲成深度和宽度一般均不超过20cm的小沟的侵蚀过程。细沟分布密度很大,细沟面积占地面的百分数有时可达50%以上,但可为耕耘作业填平。细沟侵蚀对农业的危害较大,不但能冲走肥沃的表土和种子,同时使作物根系裸露,减产严重。

沟蚀是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地面,形成固定沟道的侵蚀现象。沟蚀主要分布在土地瘠薄、植被稀少的半干旱丘陵区和山区。沟蚀对土地的蚕食作用极大,并且是河流泥沙的主要**之一。

沟蚀可分为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和河沟侵蚀等。   水力侵蚀的强度,决定于土壤或土体的特性、地面坡度、植被状况、降水特征及水流冲刷力的大小等。少数几次大暴雨引起的侵蚀量,往往占年总量的主要部分。

  风力侵蚀  也叫风蚀,是以风为动力,使土粒、风沙粒脱离地表,并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风对土沙粒的吹移搬运有三种形式。①扬失:

粒径小于 0.1mm的粉沙、粘粒,可被风卷扬至空中,随风悬移;②跃移:粒径0.

1~0.5mm的沙粒,以跳跃式向前移动;③滚动:粒径0.

5mm以上的较大颗粒,沿地面滚动或滑动。除干旱、半干旱地区外,在湿润地区无植被保护的裸露沙质土壤及沿海的沙地上,也能发生风蚀。风蚀使肥沃的表土吹失,使作物幼苗遭受机械和生理的损伤;被搬运的土沙还掩埋道路、 村庄、 农田;进入大气中的细土粒对人体有害。

在风蚀比较严重的地区,由于表土层中细小颗粒被吹失,或土壤原有沙质层裸露地表或被风沙覆盖,将引起土壤沙化,经风沙堆积还可形成沙丘。   影响风蚀的因素有气候、地表状况、土壤质地及植物生长状况等。风速及其吹袭的持续时间,直接影响风蚀。

植被削弱风的功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可减轻风蚀。   重力侵蚀  坡地表层土石物质,在自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发生移动和堆积的一种自然现象(见彩图)。根据土石物质破坏的特征和方式,重力侵蚀可分为崩塌、崩岗、滑坡和泻溜等类型。

重力侵蚀常见于坡度陡峻的山地、丘陵、河谷和沟谷的坡地,以及人工开挖渠道和路堑的边坡。重力侵蚀破坏耕地,掩埋庄稼,摧毁城镇、村庄和厂矿,破坏交通,并为河流和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危害。发生重力侵蚀的条件有:

土石松软破碎、坡度陡、缺少植被等。在这些条件下,当受到**、降水、径流、冻融、地下水以及人工挖掘和爆破等作用时,便会激发重力侵蚀。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案怎么写 实验怎么设计

5楼:匿名用户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地泥土带走,是土地受到侵蚀;

2、在实验中发现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能够用文字、图画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能够对实验及过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4、能够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设计模拟实验,**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难点:在实验中发现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表

教学具准备:

地形实验箱、铁架台、雨水模拟器、水瓶、记录纸、面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科学课中的实验要求大家要学会观察,下面我们做个小实验,看谁的观察最仔细

2、出示面粉装置,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滴水。

3、师:你都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模仿的是大自然中的一种什么现象?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雨水对土地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新授

(一)**雨水对土地的影响

1、师:现在请大家观察,我们今天实验的土地是什么样?

2、学生观察回答

3、师:请大家**一下,雨水对这样的地形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将你们的**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并记录

(二)设计模拟实验验证推测,得出概念

1、师:怎样验证你们的推测?

2、学生讨论本组的验证方案。

3、师:今天我们做的是什么类型的实验?你们观察我们的实验材料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

4、学生观察回答。

5、师:出示实验要求:a、雨水降落的地点不要变;b、模拟土地的实验盒保持静止状态;c、雨量要均匀,模拟器中的水不要超过水线;d、小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实验结束讲记录整理完成。

6、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7、学生汇报

8、小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的力打散并溅起地表的土壤微粒,雨水在流动时携带走这些土壤微粒,这就是侵蚀。

9、师∶水有什么变化?

10、学生回答:

11、小结:雨水一部分被土地吸收,一部分在地表流动,叫径流。

(三)用概念验证,形成初步的观念

1、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雨水和径流会对地形造成影响,在自然界也确实发生着这种现象。出示黄土高原的**。

2、师: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这种地形形成的原因?

3、小结:水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它不仅对生物的生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造就地表丰富形态的主要自然力,水是怎样创造出了其他地形,将在后面继续研究。

6楼:匿名用户

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的区别:①教学案例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而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学结果。

②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它们同样是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③教学案例与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从“情景故事”的意义上讲,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也是一种“教育案例”,但“教学案例”特指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的、多角度描述的经过研究并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点评)的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必须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有关信息,必须事先进行实地作业,因此日常教育叙事日志可以作为写作教学案例的素材积累。

急需一个2*2的多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7楼:司马嘉澍捷骏

您好,您这种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如果三个因素之间有交互效应,还应该继续写**做简单效应分析,这个步骤难度很大,您得耐心了。祝您好运!

请你设计实验**促进或抑制fecl 3 水解的条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仅限选择的仪器、用品和试

8楼:匿名用户

(1)氯化铁是强酸弱碱盐能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盐酸,所以其水解方程式为fe3+ +3h2 o?fe(oh)3 +3h+ .

故答案为:fe3+ +3h2 o?fe(oh)3 +3h+ .

(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温度、和溶液的酸碱性.

故答案为:氯化铁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温度.

(3)①给溶液加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如果溶液颜色变深,说明升高温度能促进氯化铁的水解,生成更多的氢氧化铁胶体.

②向溶液中通入***气体,***溶于水后,***电离出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即酸的浓度增大,如果溶液颜色变浅,说明加入酸后能抑制氯化铁水解.

③用量筒量取10mllmol/l氯化铁于烧杯中,用ph计测出ph值.另取90ml蒸馏水加入烧杯,充分搅拌,再用ph计测出ph值,如果前后测得ph值之差小于1.说明加水稀释后平衡右移,生成更多的h+

.故增大氯化铁浓度,不利其水解.

故答案为:

步骤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在试管中加入2mllmol/l氯化铁,观察溶液颜色,加热一段时间.

加热后溶液颜色变深.

说明升温促进氯化铁水解,生成更多的氢氧化铁胶体.

②在上述溶液中通入hcl气体

上述溶液颜色变浅.说明加入酸使平衡左移,酸抑制氯化铁水解.

③用量筒取10mllmol/l氯化铁于烧杯中,用ph计测出ph值.另取90ml蒸馏水加入烧杯,充分搅拌,再用ph计测出ph值.

前后测得ph值之差小于1.说明加水稀释后平衡右移,生成更多的h+ .故增大氯化铁浓度,不利其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