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夜梦长安
朕计定另
复议具奏
该部知道
著交部议
据实奏闻
此论甚当
欣慰览阅
所奏甚合朕意
所议甚糊涂
朕意尔知知也
钦此知道了准览
已阅特谕
慎之!勉之!
朕躬甚安/朕躬安善
皇帝批奏折用的那个字是什么?高分、
2楼:孤独患者°婯鯚
问题本身就有点儿模糊,皇帝批奏折怎么可能只写一个字?比如最勤奋的雍正,每个折子都要批几百甚至几千字.皇帝批奏折都是用红色的笔批,也就是朱批,至于字,每个皇帝,甚至同一个皇帝批的不同的奏折写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3楼:手机用户
唐代皇帝批阅奏章的过程,著名史学
奏折的分类
4楼:爱刷
奏折按复其内容可分为制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bai及贺折4类,其公文程式
du各有不同。zhi它在康熙时及雍dao正初年,原无一定规则与程式,也未列入国家的正式官文书之内。京内外**,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皇权人(太后,权臣,顾命大臣等,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压着不发的或者没必要发的除外。
皇帝宣布同意大臣的奏折该怎么说?
5楼:正平天王
皇帝宣布同意大臣的奏折说“准奏”。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
译文:宋仁宗批准奏折,赏赐了洪信,并让洪信官复原职。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 “国王准奏, 叫宣, 把妖宣至金阶。”
译文:国王准奏,叫人宣妖至金阶。
6楼:匿名用户
皇帝看大臣的奏折就犹如老师批复学生作文差不多,只不过性质不同,内容不同而已。如果批准大臣的奏折意见,会批“准”(当然措辞不同的皇帝会有些许不同)。
一般的批语如下:
朕计定另
复议具奏
该部知道
著交部议
据实奏闻
此论甚当
欣慰览阅
所奏甚合朕意
所议甚糊涂
朕意尔知知也
钦此知道了准览
已阅特谕
慎之!勉之!
朕躬甚安/朕躬安善
7楼:清风的凉
准奏君主批准臣属的奏章。
《水浒传》第二回:“仁宗准奏,赏赐洪信,复还旧职。”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
“二君酒至半酣,晏子奏曰:‘园中金桃已熟,可命荐新,为两君寿。’景公准奏,宣园吏取金桃来献。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奏上时,朝廷准奏有旨,不但地方上的风俗责成他整顿,便那省的文武大小**,但有不守官箴,不惜民瘼的,一并准他一体奏参。”
8楼:小夏
当然要,俗称:“批红”,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初时规定,批红须遵内阁票拟字样,只是字迹有偶误者,方得改正。明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
清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古**奏折用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9楼:匿名用户
也叫密折,最初奏折不拘形式大小、字数多少,所奏内容及皇帝批示不为外人所知,办事迅速慎密,故至雍正时广泛使用。除督、抚、提、镇等**外,科、道**及同知皆可密折奏事。乾隆时废除奏本,奏折遂成为正式公文。
除钱粮、刑名、兵丁、马匹等例行公事仍用题本外,其他军政要务都用奏折。具奏人有严格规定:文官中京官自
三、四品京堂以上和翰詹科道**,地方官按察使以上或负有特殊使命的钦差如学政、海关监督、织造等**;武官须总兵以上**方可使用奏折。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废除题本,原用题本具报之事一律改用奏折,直至清末。 雍正以后奏折形成固定格式,也不要求本人亲自书写。
折件为纸质折叠形式,一般长23厘米,宽10厘米。内中每幅 6行,每行20字,平写18字。折面正中书一“奏”字,不加盖官印。
正文开头写具折者官衔姓名及奏报事由,接叙所奏事情的主要情节及处理意见,文尾总括全案事由,请皇帝裁断,以“谨奏”二字结束,最后写具奏年月日。奏折缮后,如另有事上报,可于正折外另附折片,上递时夹在折中,通称夹片。
宋朝皇帝批奏折的是什么地方
10楼:威小人物
说法不对。
奏折始于康熙初,因文件用折叠形式上奏,故称奏折。奏折由本官或差家人等直送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太监进呈皇帝,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皇帝阅后,做出红色批示即朱批奏折,交本官或有关机构办理。
宋朝朱批谕旨,处理政事一般在延和殿。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
11楼:
每朝每代地方都不太一样。
汉朝好像是未央宫里的宣室殿,清代一般是在乾清宫,而乾隆皇帝则喜欢在南书房。
请采纳~
中国历史上给皇帝上的奏折中有哪些比较著名的?
12楼:匿名用户
很多,最著名的有:谏逐客书(李斯),
治安策(贾谊),论贵粟疏(晁错),出师表(诸葛亮),陈情表(李密),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泷冈阡表(欧阳修)
因为原文太长,不录了,可以直接进入百科,搜文名即可,有解释有鉴赏有作者介绍,总之很详细。
13楼:南天放
谏逐客书
战国 李斯谏秦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治安策西汉 贾谊谏汉文帝刘恒
原文太长,见http://baike.baidu.***/view/1047423.htm
出师表蜀 诸葛亮上奏后主刘禅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谏太宗十思疏
唐 魏征谏太宗李世民
公元637年(贞观11年)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