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天问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辀),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图1)。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 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
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长13.5厘米,总长度达 53.
5厘米(图2)。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轮轴是战车的关键部位,装于轮轴部位的车器主要有:长毂饰、、、儮、枒饰、軎饰、轴饰、辖等8种。
其中、、儮合为一组,用以保护车毂。毂是轮轴穿合部,又是车轮栽辐之处,承重量大,所以此组车器是毂饰的核心部件。的外形为圆管状,的外形如短的截管, 儮的外形如中空的截锥体。
装配时每一车毂两、两、两儮, 共六器分为两组,由车毂的内外两侧分别套入车轴(图3)。
此外,还有将、、儮合铸为一的,即长毂饰。由于战车的车毂较长,作战时与敌车接舆近战,必须先行“错毂”,、、儮(或长毂饰)的作用就是保护车毂在“错毂”时不致被碰折。此外还要在轴端加上軎饰。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 8~10厘米之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
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可知,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 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枒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 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
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枒饰加以紧固。
战车是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 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
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古代的战车干什么用的
2楼:小哥姓汪
古战车其实就是军用马车,一般为独辕双轮方车厢,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主要用途是冲击步兵阵,对步兵有极大的杀伤力。
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但战车不灵活,转向困难,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没落了。
3楼:圣熙罗的鹰
车上载3人以上,中间的架车冲锋,左右两个负责砍人。中国古代大多数战车在车的轮轴末端加上利器,使其在行进时更能有效杀伤两旁士兵。 后来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
后来,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说白了就相当于坦克,而且还有战略威慑作用!!!!!
希望对你有用!!!!!
圣熙罗的鹰飞过!!!!!
4楼:启运立极
战车两轮各有一个尖状物冲入敌阵一挂一片
古代的车轮是怎么制作的
5楼:匿名用户
车轮是人类在搬运东西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地发现的。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以采集和打猎为生,开始时,弄到的食物有限,轻而易举地就能随身把它带回来。随着**及生产工具的改进,猎取的东西多了,把他们运到目的地就困难了。
于是,有人就想出了主意,从地上拣了几根折断的粗树枝,用藤蔓将这些树枝连接在一起,然后把猎物放在上面,双手抓住两根长树枝拖着走,这比用肩扛背驮轻快多了。也有想到用一根木棒,一端扛在肩上,另一端在地上,把重物吊在木棍中间拉着走,这也比用手搬运省力。还有人把两根棍并排起来,中间系一块布,双手持两棍端,另一端在地上拖着走。
上述这些,就是人们最初发明的一种“轻撬”,它的特点是借助滑杆在地上滑动的。当时在几乎没有道路的荒原山上拽这种橇仍然是很困难的。有一天,狂风大作,有人发现在风的吹动下,圆滑的石头或圆木滚动的比别的东西快。
这个自然现象给人们很大启示,人们用石斧把圆木截短,并把砍下的两端圆木在中间个凿一个圆洞,再在洞里穿上一根细一点的木棍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一种滚子橇被制造成功了,用它拖东西比过去那种轻橇又轻快多了,这种滚轮出现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用这种滚轮装运太重的物品时,就会被压裂,因此,后来人们又想到这种轮子套上铜箍或铁箍。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亚地区就已经使用带轮的车,但当时文明发达的埃及并不知道,仍是用滚木为轮拖运货物,公元前1600年时,北方的海克索斯人用马拉战车进攻埃及,使埃及人大吃一惊。从此,埃及人也开始使用带轮的车。并首先使用了轮辐和轮缘来加固车轮。
不过当时还都是木制的,后来随着钢铁的出现,木轮发展成为钢制轮,外加橡胶轮胎,内充空气,车轮日臻完善。
通常轮子被视做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发明,以至我们经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论。实际上,人类驯服火的历史超过150万年,而开始使用轮子只有区区六千载光阴。
在掌握锋利而坚固的工具以前,人类是不可能拥有轮式车辆的。用石器工具难以将木头加工成合适的圆柱形,更不必说复杂到带辐条的轮子了。所以,车轮的出现只能是青铜时代以后的事情。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曾断言:凡使用轮车的民族,无一不是直接间接从巴比伦学来的。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滚木上拖船,也使用纺轮,又有滚铁环之戏,但以轮行车这个意思始终没有想到。
路威对轮子起源的观点也是大多数考古学家的观点。但新的考古发现往往颠覆陈旧的理论。德国flintbek巨石墓下的车辙是公元前4800-4700年间留下的。
在波兰bronocice发现的带车形图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对该地层的七次碳-14测年倾向于公元前4610-4440年的结论。而近东出现轮式运输工具的最早证据是美国考古学家baldia在位于叙利亚的晚期uruk遗址发现的。那里出土了一个带有轮子的模型和“货车”的壁画。
这些东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所以,轮式车辆很可能是在欧洲与出现的,而后才传到近东,或是由东方人再次发明。
让我们暂且不管考古学家的争论,先来看看他们的共识有哪些:
车轮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轮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制作陶器[01在陶轮上制作陶器],这是人类最早的工艺品和容器。最简单的陶轮只需一对盘形的车轮,轮盘之间装一根轴,轴直立竖放;陶工一面用脚旋转下面的轮盘,一面用手将柔软的粘土置于上面的轮盘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轮子只是一些圆形的板,和轴牢牢地钉在一起。到公元前3000年时,已将轴装到手推车上,轮子不直接和车身相连。以后不久,又出现了装有轮辐的车轮。
这种原始的手推车虽然笨拙得很,但比从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驮兽(通常是驴子)要好得多。
车轮还很早就用于制造战车。这种战车先是用来冲入敌阵,迫使敌人溃散;后来又当作战台使用,战车兵可以站在战车上朝敌人掷标枪,杀死敌人。
古代战车车左一般由谁来担任
6楼:雪影重瞳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 弓 ,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 戈 (或 矛 ),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
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 殳 、 戟 、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7楼:匿名用户
车左一般由弓箭手担任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
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8楼:匿名用户
春秋时期,无论车左、车右都是贵族,车左要善射的人,执弓矢;车右一般选择力士,用於近战。
如:春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楚许伯御乐伯(许伯,御者。乐伯,车左),摄叔为右(车右),以致晋师……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
古代战车轱辘怎么制作
9楼:哿g鄞o拷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辀),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图1)。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 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
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长13.5厘米,总长度达 53.
5厘米(图2)。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轮轴是战车的关键部位,装于轮轴部位的车器主要有:长毂饰、、、儮、枒饰、軎饰、轴饰、辖等8种。
其中、、儮合为一组,用以保护车毂。毂是轮轴穿合部,又是车轮栽辐之处,承重量大,所以此组车器是毂饰的核心部件。的外形为圆管状,的外形如短的截管, 儮的外形如中空的截锥体。
装配时每一车毂两、两、两儮, 共六器分为两组,由车毂的内外两侧分别套入车轴(图3)。
此外,还有将、、儮合铸为一的,即长毂饰。由于战车的车毂较长,作战时与敌车接舆近战,必须先行逗错毂地,、、儮(或长毂饰)的作用就是保护车毂在逗错毂地时不致被碰折。此外还要在轴端加上軎饰。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 8~10厘米之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
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可知,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 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枒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 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
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枒饰加以紧固。
战车是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 重。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
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古代的战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古代的战车有哪些形式,最早的战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楼 漫阅科技 早在4000年前,现代坦克的鼻祖就出现了。现代坦克的鼻祖是古战车。据史料记载,我们华夏的始祖黄帝最先使用了车。 到了夏代,一个名叫奚仲的车辆管理官 当时叫 车正 对原始车辆进行了改造,使车的行驶性能大为改进,所以,民间将他奉为 车神 ,认为他是车的发明人。大家都知道,早在远古时代,人...
古代战车的发展速度怎么样,古代的战车是怎么样的?
1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诸侯间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战车的发展达到鼎盛。 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 万乘之君 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君 等都是表示了这些国家的国势强大。春秋末期的晋和楚 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辆以上。 公元前505年的柏举战斗中,秦 楚军与吴军交战双...
这个玉器在古代是干什么用的,看看这件玉器是不是古代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玩意?
1楼 自在啼 玉器,在古代有以下功用 1 玉制工具 2 礼仪玉器 礼乐器和仪仗器 3 佩饰玉器 饰玉 4 丧葬玉器 葬玉 5 实用和玩赏玉器。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某种玉器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如璧,即作为礼玉又作为饰玉,有的先作为某类玉器,后又作它类玉器 玉器的品种和形制也只有少数较为稳定,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