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依战国时秦军编制,车兵配备单辕双轮四马木质车,每车3人,皆着盔甲,御者居中,甲士2人分立两侧,持戈矛类长兵器。其中御手最为重要,因为一辆马车的速度、方向、平稳、安全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他们都是一群驾车的好手,而且爵位也较高,他们全是**爵位簪袅。是大秦最基层的军官!
他们的发式和甲胄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身份来:这些簪袅们全部都载着板状的牛皮帽子以防止在狂奔做战时发髻散落,而且他们的铠甲也比一般兵士精致得多。至于车上的两名甲士,他们就和铍兵和戟兵、矛兵一样属于上造了(战国时,秦国的爵位比较特殊,商鞅曾分为二十级。
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簪袅,第四级不更,是相当于士的,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是相当于大夫的,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上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是相当于卿的,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是相当于诸侯的。级高位尊。同时,秦的官和爵一般是不分的,大概第十六级大上造(或称为大良造)以下,既是爵位名称又是官职名称。
秦国还有所谓客卿,凡是别国人士入秦,得到卿的爵位的就通称为客卿)。
好像中间的御者才是位阶最高的。
请描述古代战车上三位甲士的分工
2楼:匿名用户
根据记载,当时一乘战车上应该有三名乘员,主将的位置居左,那一组制作精美的戟、戈和防护装具,正是为他所用的。右侧位置是主将手下的武士,为“右”(或“戎右”),是战时的主力。在主将和戎右的中间是“御”,即驾驭马车的驭手。
古代战车上的座次是什么样的?
3楼:匿名用户
古代战车每车载bai甲士 3名,按
du左、中、右zhi排列。左方甲士持 弓dao ,主射,是一版车之首,称“权
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 戈 (或 矛 ),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4楼:匿名用户
一般是三人,中间是车夫,两边是长钩兵,车夫驾驶马车,长钩兵主要用于攻击对方的战车车夫,兵和战马。
古代战车上哪个人地位高
5楼:项颖卿有衣
你说的这都2000年前了。战车都退出历史舞台多少年了。
因为在2000年前还没有系统的骑兵战术,骑兵战。后来渐渐的发现战车缺点很多,相比较骑兵性价比要比战车高太多
不如战车在不平坦的地形上就很难有发挥作用甚至成为累赘。而且机动力低于骑兵,攻击力也不如骑兵集群的冲锋,而且战车故障率要高,花费也要高于骑兵~
6楼:福鼎金钥匙
古代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
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
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
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
7楼:紫恋狼儿
中国古代战车,驷马单辕,只是左右最外侧的两匹马不驾辕,使用皮条控制,一辆战车载3名甲士,其中左侧(没有车左这一称呼)甲士使用弓箭射击敌人并且指挥随车步兵作战,车右使用长兵器(戈或是戟)负责近距离作战,中间驾车的叫御戎(驾驶战车,御是驾驶,戎古代战车叫做戎车)君主乘坐战车时,位于左侧(战争中以左侧位尊贵的位置,与平时相反)车右负责保卫工作属于护卫,
8楼:匿名用户
站左边的人地位高~只有在车上是左尊右卑,其他都是左卑右尊,因为在车上有要赶车的需要挥鞭子,右边的人容易被抽到~
9楼:白山黑水浊衣客
战车一般是三人。在指挥车上,主帅居中,以便于指挥作战,御者居左,卫士居右
所以居中的人地位最高
10楼:阿河马
一乘战车上应该有三名乘员,主将的位置居左,右侧位置是主将手下的武士,为“右”(或“戎右”),是战时的主力。在主将和戎右的中间是“御”,即驾驭马车的驭手。所以是居左的人(也就是将军)的地位高。
古代战车上哪个人地位高?
11楼:匿名用户
最左面的地位最高。
古代战车每车载甲士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
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
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是现在坦克的鼻祖。
12楼:侨宇唐向荣
古代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
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
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
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
古代的战车一乘 配多少兵将
13楼:9点说史
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
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以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战车成为战争的主力和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到春秋时出现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到了汉代,随着骑兵的兴起,战车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1980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彩绘铜车。前面的一号车为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舆为横长方形,宽126厘米,进深70厘米,前面与两侧有车栏,后面留门以备上下。
车舆右侧置一面盾牌,车舆前挂有一件铜弩和铜镞。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其名叫立车,又叫戎车、高车,乘车时立于车上。
扩展资料
基本结构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
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
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
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14楼:匿名用户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
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是较早的一个车字,可以看出舆上高插兵器的形状。
但是在实际出土的战车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种却往往不象记载的这样齐全。
15楼:匿名用户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仅使用了战车70乘。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
16楼:匿名用户
车上一个开车的。 一个戈手 一个弓箭手 后面再跟70-120人不等的士兵
古代战车车左一般由谁来担任
17楼:雪影重瞳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 弓 ,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 戈 (或 矛 ),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
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 殳 、 戟 、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18楼:匿名用户
车左一般由弓箭手担任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
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