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的意义及对当今改革的借鉴

2020-11-24 15:49:07 字数 6437 阅读 7067

1楼:匿名用户

意义: 1新政既没有起到加强清朝统治的效果,也远不足以使社会各阶级、阶层感到国家已有新的气象和起色。如果说当年光绪依靠康有为等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层中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么以《辛丑条约》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赔款负担为背景,相同内容的重演已经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了。

赔款、练兵、新政所需的巨额“筹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 2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依靠其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借鉴: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革要从深层次改革,彻底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单纯的调整局部生产力是很难促进改革真正成功的。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 2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向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清末新政的意义

2楼:wjia佳酱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

尽管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

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扩展资料;

新政产生的原因

1、庚子之役使清**遭到内外力量的沉重打击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危险之下。在严重的统治危机下,改革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通要求,清**为维系统治不得不考虑改革以消除内乱,解除外患。

2、义和团运动使清廷顽固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义和团运动结束后,顽固派**基本上被列强指明惩处,一些倾向改革的洋务派官僚在**和地方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切为改革的进行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3楼:

清末新政影响: 1.政治:

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

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的性质和作用

4楼:郑浪啪

清末新政是一场缺乏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积极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新政的历史作用:

(一)消极作用

(1)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实行新政,清**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

(2)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

(3)某些经济政策客观上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二)积极作用

(1)经济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开始向现代政权机构转变。

(3)军事上,清末中**队军制、**开始近代化。

(4)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近代化教育得到很大发展。

5楼:匿名用户

性质其实还是披着资产阶级外壳的封建主义,还是皇帝一人之家天下,只是被动的在政治上与国际接触更多了。

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兴起;加速了清**的灭亡;引入了资本主义的**部门;培养了适应于新科学的人才

6楼:好快乐的小猪

性质:末新政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互相影响着的两个运动: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因此,清末新政有转移人们斗争视线、破坏革命的动机。

作用:1、增负

为了实行新政,清**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筹款,清**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如1903年12月24日清**发布的两个上谕,就向各省派款每年达960万两(《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5116—5117页。

)。清**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如直隶,1902年袁世凯拟“每户售酒百斤,抽捐制钱一千六百文,并准其于常价之外,每斤增加十六文发售。

”(《光绪朝东华录》,(五)总第4925页。)此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名目的税捐,如粮捐、房捐、新捐、学捐、铺捐、膏捐、统捐、摊捐等等。

2、北洋军阀崛起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崛起,是清末新政的又一恶果。众所周知,袁世凯是靠在天津小站练兵起家的,又靠出卖维新派和帝党及镇压义和团运动发迹的。在“新政”期间,于1902年清**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

因此,在清末,袁世凯声名显赫,并可以左右朝政。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崛起是这次新政的一大毒瘤。

3、政权机构现代化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新政前,清**基本上还是封建的政权机构。在清末新政期间,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1906年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及设立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还表现在1906年11月重新更定官制,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到此,清政权虽然仍是半新半旧的,但这毕竟是清朝政权机构迈入近代时期的开始。

7楼:爱被知识问到人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

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

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

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

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

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

第一,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对此投

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

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

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

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

所掌握。清**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1904年9月,

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1906年11月7

日,清**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

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

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推行“新政”,编练“新军”。而练兵需要巨额款项,因而筹饷就成为清末

统治者的又一“要政”。

为了筹饷,清**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从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

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

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同时,还乱提税率,有由户部决定在全国

公开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的,并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如此“筹饷”,使

财税紊乱,**横行,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

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

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

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章程和做

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

堂,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

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

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

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

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

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

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

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

事务的机构。清**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

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

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派出学生同等对待。为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

清**分别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

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1901年7月24日,

清**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

司。1903年9月7日设商部。1904年12月12日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

总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抚兼管;裁奉天府丞,改为东三省学政。10

月8日设巡警部。12月6日设学部,裁国子监。

除裁并增设行政机构外,清**还下令“停捐纳”、“裁陋规”、“定公费”。

1901年9月19日,清**宣布停止报捐实官。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纳武职。

清**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

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首先,由于举办“新

政”,清**允许地方自行筹款,每年要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目直

接或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人民不胜负担,自发斗争更为广泛。有的地方由

“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其次,“新政”虽然

裁撤了一些**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迭,如军机处

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1905年7月的上谕也承认,实施新政“数年以来,

规模虽俱,而实效未彰”。(《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364页)再次,由于“新政”

的目的与施行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以及旧势力

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

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在“新政”推行期间,袁世凯

抓住“练兵”、“筹饷”两项要政,奏请拨款100万两,编成北洋六镇。同时,还担任

参预政务、督办关内铁路等要职,羽翼遍布朝廷内外,死党分据要津,成为声势显赫,

左右朝政,继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又一权臣。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

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

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

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制度

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

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

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古代装饰对现代装饰的借鉴意义,古代装饰的现实借鉴意义

1楼 陈陈圆圆 古代饰艺术有何可借鉴之处? 中国的装饰艺术 只要研究汉唐的就可以 这两个朝代的文化 是鼎盛的再往后 尤其是清朝 简直是垃圾 繁复的图案就好象铁丝网一样装饰艺术 你就查阅一下 当时 漆器的图案 当时工艺品的风格 简约 庄重 建筑的资料可能就不太好找了 2楼 景吾 演化而来,无论哪个时期...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1楼 匿名用户 1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 被消灭 2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3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楼 匿名用户 一 ...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知道意义

1楼 天蟾如月 大了去了。现在真在领导岗位上的暗中读古代著作的很多。因为中国的国情与国外的不同,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脱离了以自己个性能力去驾驭人这个根本是行不通的。 而那些现代管理课程和书籍在这方面几乎就是空白 看过一点,就是隔靴搔痒而已 。这是因为国外人做事很讲规矩守法律, 像国人那样个个自以为天下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