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理解对联的意思,这个对联的意思

2020-11-24 14:58:30 字数 6333 阅读 6628

1楼:8896莉莉

就是对仗的话 春联就是一种

2楼:一滴水的回音

我只是一知半解,去读书喽!

这个对联的意思

3楼:匿名用户

上联家里穷,嘴上孝子就好了,别强求,不然大家面子都不好看。

下联别管这个人背地里啥样,你没看到就当没发生,不然日子没法过。

4楼:匿名用户

说一下我的理解:

百善以孝为先,要看孝心而非为父母所做的事,如果凭为父母所做的事来判断,那家境贫穷的家庭就没有孝子了,(因为贫穷,他们为父母所能做的是很有限的)。

万恶以淫为首,要看所做所为而非凭心来论,如果凭心地来判断,那天下都没有好人了。(恶人都会说自己心本善良)

5楼:书山有顶勤为径

孝悌是最大的善事,当然,这主要观察你有没有一颗行孝的心,有这一颗孝悌之心,你就是孝子,而不是评判你行孝的行为,若是一味考察如何行孝,那么,家贫如洗的,拿什么去行孝呢?岂不是“家贫无孝子”了吗?

淫欲是最大的恶事,这主要看你的行为,至于你的心里是如何想的则并不重要了,没有发泄淫欲的事情做出来,也就不算你是坏人了,如何心里面有一点点的邪念,便划入“思淫乐”之辈,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一个好人”的了!

我是这样解读的对否,请赐正。

6楼:匿名用户

在各种良善之间孝顺长辈列为第一,讲孝顺讲的是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形式上为父母做了什么,如果只是讲形式,那平穷的家里就没有孝子了;

在各种恶行之间奸淫列为第一,这看的是所作的行为而非内心,如果以内心是否**来评判,那这个世上就没有好人了.

7楼:匿名用户

赞同一楼,不过下联我的理解略有不同:

俗话说的好“食色性也"是人都会有欲望,我们虽无法控制欲望,但我们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来约束自身的欲望,所以关于这方面最好的态度是对事不对心。

大家如何理解这对联?

8楼:眉梢

这副对联是:

苍山不墨千秋画

洱海无弦万古琴

【注释】

①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市,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

②洱海:古代文献中曾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位于云南省大理市郊区,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

【含义】

苍山森林苍翠,花团锦簇,虽然不曾着墨,却是一幅千秋绚丽的画卷。

洱海清亮澄碧,水色天光,虽然没有琴弦,却是一曲万古悠扬的琴声。

9楼:匿名用户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墨是用来作画的,弦是用来弹琴的,苍山不用泼墨即是一幅千秋雄浑之画,洱海不用琴弦亦是一把万古不朽之琴。说明苍山、洱海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何等丰盛久远。苍山和洱海是云南大理的风景旅游胜地。

10楼:飞侠

完全是一种炒作行为,都是积累人气,我走过是并不关心对联,因为现在社会都是现代字,繁体字已经让我厌烦,他们为了引起更多人注意还是才有繁体字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他们就不考虑有多少人会认识,我虽然认识里面的字,但从心里上拒绝繁体字,就像是国家推广普通话一样,你说的话所有人都能听懂,同样你看到的字大家都认识

11楼:匿名用户

真的很棒

是对美丽风景的拟人化歌颂

更多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苍山不墨千秋书

洱海无弦万古琴

可以说是对自然风光鬼斧神工的赞叹

12楼:匿名用户

苍山不墨千秋画 洱海无弦万古琴

苍山不需笔墨来描画,本就是一幅流传千年的名画;洱海不需要琴弦,涛声就是万古悠扬的琴声。这副对联是描写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秀美景色的。

13楼:苏厚子

把山水比如成天源的墨迹和和玄。美妙的自然景观。

14楼:匿名用户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两句是赞美云南大理苍山、洱海自然景色之美的。

根据对联内容和形式理解对联,怎么理解

15楼:笔有千秋业

有关的只是如下:

对联起源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的对联小类相对,对仗比所谓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对联兴起,散文对联,排斥在外,称非主流对联。

(对联又称作楹联)

非主流对联指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

[编辑本段]【对联之格律】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

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如: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我对三副对联的理解

16楼:睢宁一指禅

孙行者;

胡适之。

孙行者;

祖冲之。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

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

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实际上最佳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因为“祖”对“孙”更工整。 所以“孙行者”对“祖冲之”,梁羽生先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

其实事情没有传闻那样繁复,答案就在陈寅恪先生的文字里:1965年,76岁的陈寅恪先生追忆昔日命题经过夫子自道,“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

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猴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陈寅老的及门**卞僧慧谈及此事,指证当年出版的《清华暑期周刊》,阐明陈先生命题的深意,“欲借此以发见聪明博闻的特殊人才”,而那些“辗转传闻,或又杂以臆想,不免失真”。

一段文字公案应可了断,而余闻依然流传。辗转传承者似乎从“祖冲之”、“王引之”与“胡适之”的比较里发现中国对仗文学的精深,从而获取审美上的享受;又似乎从陈寅恪先生改变初衷、服膺创造的传闻里,感受一代学者的亮节高风。唯一遗憾的是我们还是不够了解陈寅恪先生的盖世才情,因为我们不敢肯定原拟就是“胡适之”。

假如我们认真捧读陈先生的著作,我们应该相信,那个最为精彩的对句本来属于陈寅恪。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

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雨对家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至今仍有意义: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请教高数:怎么理解极限方法的定义?我不理解

1楼 匿名用户 极限方法有很多层意思,这里帮助你理解一下 1 极限是一种趋势或者说趋近于某个 目标 的一种过程,比如说,当你站在空旷的地方远眺前方时,极远处的景象会近似于一个 点 ,那么,看这个 点 的过程就是这里所谓的极限! 2 极限是一种方法,任何带有数学规律的 组合 都有一个普遍的问题 当自变...

女孩说我不理解女孩的思维,怎么办

1楼 匿名用户 呆呆的看着她,等她问你为什么看着她。 你就说。。我在看你的思维是什么样的。。。 你觉得她会高兴么 一个女生告诉我,我不能理解她,我把我的思维强加在她身上,我太绝对,老是问她怎么了 2楼 sib东西南北风 你的想法她不认同,你主观对她有压力 3楼 匿名用户 哈哈,你说的过头了,人家不喜...

学生不理解字义的原因,如何理解字义

1楼 那抹残缺的记忆 小学语文课本是集语言训练 思维提高 情感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的集大成教材系列,特别是低年级教材,更是生动 形象 新鲜 有趣,读来琅琅上门,为学生所爱。但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较浓,随着学习的深入,反而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 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