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少年”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中“少年”是什么

2020-11-19 18:49:30 字数 5769 阅读 6550

1楼:辣味豆儿

【少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年少、年龄小的孩子。

【拼音】:shǎo nián

【造句】:少年志存高远。

“少”在文言文中就是年少的意思。

例子:1.少负气节。

【翻译】:他年少时就很有气节。

2.昔有一少年,家贫甚

【翻译】:从前有一个少年,家非常贫困。

文言文中“少年”是什么

2楼:吴思远

令卿二子来中的令 ----使 派 让

文言文中“少年”是什么文言文中,“少年”如何说

3楼:古今汉语教育

文言文中“少年”,指的是年轻人,大致年龄段是十几岁到三十多岁,与现代汉语中的少年所指年龄段不一样。现代汉语中的少年大致指十岁到十六七岁的人。

文言文中少年朋友怎么称呼?

4楼:eternal魔法袋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5楼:血染彼岸花

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读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得”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6楼:阳光的水帘洞

文言文中一般读作dé

一、作动词

得到,获得

找到得知

捕获成功;完成

适,合具备

同“德”,恩惠,感恩

助动词。能,能够

得意,满足

看到二、作名词

收获,心得

德,道德,有德之人

三、作副词

必须,应该

四、作形容词

合适;正确

得dé一、【动】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找到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得知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捕获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亦指**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适,合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具备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洋洋得意

看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名】

1.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三、【副】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四、【形】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五、【叹】

1.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7楼:违法的家伙

①齐全,齐备。 例:张溥《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完整,整个。 例:《庄子·庖丁解牛》:“三年之后,未尝件全牛也。”

③保全。 例: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

④全部,所有的。 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限于人。”

⑤完全,都。 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8楼:匿名用户

文章不同意思不同例如:在《周礼 考工记 玉人》中:天子用全。在这里全的意思是:纯色的玉

全的意思还有:1.齐全,完整(引申义:整个,全部):;2.保全;3.完全,都;4.纯色的玉;

9楼:詹爵云蕙若

dàn①《副》只;仅;唯独

。《陈情表》:“~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指南录〉后序》:“~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②《副》只管;尽管。《孔雀东南飞》:“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③<副》不过;只是。《卖油翁》:“无他,~手熟尔。”《采草药》:“~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正枯,采掇者易辩识耳。”

④《副》徒然;白白地。《汉书?食货志》:“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人工商之贡~赊之。”《汉书?匃奴传》:“何~远走,亡匿于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为?。”

⑤<连》只要。《失街亭》:“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但可】只须。《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敕会取艾,不足自行。”

10楼:鲍超少腾骏

根据俩字不容易确定意思,要根据上下文来看。下面是所有解释

xū①《动》等待。《周易·需卦》:“云上于天,需。”

【引】迟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需,事之贼也。”

②《动》停步;不进。张衡《应间》:“虽老氏‘曲全’,‘进道若退’,然行亦以需。”

③《动》需要(后起意义)。《宋史·高定子传》:“长宁地接夷獠,公家百需皆仰淯井盐利。”

【又】需要的东西。《元史·成宗纪》:“绍诸王驸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上都、大都、隆兴者,与民均纳供需。”

nuò《形》通“懦”。懦弱。《战国策·秦策二》:“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

文言文中的“嗟乎”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中 嗟乎 什么意思

1楼 哇啦嘛呀 全拼 ji h 释义 1 亦作 嗟呼 。 亦作 嗟虖 。 2 叹词。 表示感叹。在文言文中是一个表示感叹的发语词。常用于文章或段落结尾句之前,对前述人或事物表示感叹,进而引出结尾句。 嗟 古人感叹声,相当于现代人的 唉! 乎 语气助词,相当于 呀 。 嗟乎例句 1 《韩非子 内储说下...

省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意思,“服”在文言文中有哪几种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省 sh ng x ng 部首 目 部首笔画 5 总笔画 9 省sh ng 名 会意。从眉省 从屮 ch 。甲骨文和小篆字形 象眼睛观察草。 x ng 本义 察看 王宫禁署 禁中 theemperor slivingquarterinhispalace 禁台省中 连闼对门。 左思《魏...

文言文中“其”的意思分为哪几种,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1楼 匿名用户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 他 她 他们 她们 它 它们 他 她 的 他们 她们 的 它 们 的 各得 所。 莫名 妙。三缄 口。独行 是。 自食 果。 2 指示代词,相当于 那 那个 那些 他。 余。 次。文如 人。名副 实。言过 实。 3 那里面的 中。只知 一,不知 二。 4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