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1\另一面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前两天到图书馆
借书,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我读书就是这样,摸到那本读那本,没有什么计划性。封皮上写着她的两部代表作〈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的标题。
回到宿舍,随手翻翻,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纪念鲁迅的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读之欣欣然,竟然先把这最后一篇给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不多,但可以说,此篇是为数不多的佳作。正如本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自从我们失掉了鲁迅夫子之后,我们收获了多少怀念的好文章,但箫红的这一篇可说是空前的绝唱。
曾有人批评箫红,说她由于没有受到完整正式的教育,写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有语病。但我想,文章贵在思想,而散文贵在一种真实的对于生活的体悟。在这篇文章中,箫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的宝贵的鲁迅先生的另一面。
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鲁迅时说道:鲁迅的杂文如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当时对鲁迅的感觉很冰冷,视他为杀手一般。
前些日子和朋友谈起鲁迅,朋友说,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如他的胡子-----又直又硬。其实,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
如果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倒是先把鲁迅的散文介绍给我的学生。曾有一段时间,我的枕头边放着一本鲁迅的散文集。早晨起床时,我不敢摸它,因为一旦打开便放不下。
〈故乡〉,〈社戏〉,〈从北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还有他的人物回忆,比如〈范爱农〉,〈藤野先生〉,文字温暖,真挚,感人。这些文章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是爱不释手,掩卷之余,怅然若失。
我曾看到鲁迅的很多**,他总是神情严肃,甚至有一张他躺坐在一堆坟冢之中,还有他的题词:我躺在厦门的坟中间,显得放浪形骸。箫红在本篇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
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
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下来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
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鲁迅在临终前,仍然忘我的写作,翻译,关心青年。我曾看到一张鲁迅的一张在去世前不久和青年文学爱好着一起讨论的**。**中的他,只能看到半张瘦削的脸庞,做着手势,背挺的笔直。
1936年5,6月份,鲁迅重病在身,有一段时间,高烧不止,卧床不起。箫红去看望他。“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
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门唧唧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象带着热风,扑到人的身上。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 我读到这里时,心情沉重。如果以后我要是有机会作导演拍〈鲁迅〉电影时,我一定把这一段插进去。
一边是生,另一边是死;一边是阳光明媚,另一边是死气沉沉;一边是希望,另一边却是绝望。
最后是结尾。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者。19日,鲁迅安详地睡着了。鲁迅逝世时箫红远在日本,并未在场,但她写的如在场一般。
2\《回忆鲁迅先生》感想: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这样的文字是萧红写下的。
一直以来萧红都给我水火相容的感觉。看《呼兰河传》,十分惊讶天下竟有女子能将国恨家愁、东北的硬朗粗犷和微物的细腻敏感、以及朦胧的青年人的怀旧和对新时代的向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开首是写鲁迅先生的笑的,也是风流风骨相得益彰的好作品。
伟人生平的文章里,惯常的总是将他/她塑造成万世流芳的形象,仿佛不是人类。但萧红不同。她告诉了我一个对世界和生活充满爱的鲁迅先生。
大爱尽在不言中。一切,都始于一个笑,“是从心里的欢喜。”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2楼:人贵在执行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
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
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
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阅读鲁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3楼:び小红绳
前两天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我读书就是这样,摸到那本读那本,没有什么计划性。封皮上写着她的两部代表作〈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的标题。
回到宿舍,随手翻翻,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纪念鲁迅的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读之欣欣然,竟然先把这最后一篇给一气呵成地读完了。
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不多,但可以说,此篇是为数不多的佳作。正如本书的序言里所说的那样:自从我们失掉了鲁迅夫子之后,我们收获了多少怀念的好文章,但箫红的这一篇可说是空前的绝唱。
曾有人批评箫红,说她由于没有受到完整正式的教育,写的文章中有的句子有语病。但我想,文章贵在思想,而散文贵在一种真实的对于生活的体悟。在这篇文章中,箫红以她独特的女性的视角,细腻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的宝贵的鲁迅先生的另一面。
中学时,语文老师介绍鲁迅时说道:鲁迅的杂文如一把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当时对鲁迅的感觉很冰冷,视他为杀手一般。
前些日子和朋友谈起鲁迅,朋友说,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如他的胡子-----又直又硬。其实,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
如果我是一个语文老师,我倒是先把鲁迅的散文介绍给我的学生。曾有一段时间,我的枕头边放着一本鲁迅的散文集。早晨起床时,我不敢摸它,因为一旦打开便放不下。
〈故乡〉,〈社戏〉,〈从北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都是我特别喜欢的文章。还有他的人物回忆,比如〈范爱农〉,〈藤野先生〉,文字温暖,真挚,感人。这些文章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是爱不释手,掩卷之余,怅然若失。
我曾看到鲁迅的很多**,他总是神情严肃,甚至有一张他躺坐在一堆坟冢之中,还有他的题词:我躺在厦门的坟中间,显得放浪形骸。箫红在本篇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
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
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下来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
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鲁迅在临终前,仍然忘我的写作,翻译,关心青年。我曾看到一张鲁迅的一张在去世前不久和青年文学爱好着一起讨论的**。**中的他,只能看到半张瘦削的脸庞,做着手势,背挺的笔直。
1936年5,6月份,鲁迅重病在身,有一段时间,高烧不止,卧床不起。箫红去看望他。“天气热起来了,客厅的门窗都打开着,阳光跳跃在门外的花园里。
麻雀来了停在夹竹桃上叫了三两声就又飞去,院子里的小孩子门唧唧喳喳地玩耍着,风吹进来好象带着热风,扑到人的身上。天气从刚刚发芽的春天,变为夏天了” 我读到这里时,心情沉重。如果以后我要是有机会作导演拍〈鲁迅〉电影时,我一定把这一段插进去。
一边是生,另一边是死;一边是阳光明媚,另一边是死气沉沉;一边是希望,另一边却是绝望。
最后是结尾。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者。19日,鲁迅安详地睡着了。鲁迅逝世时箫红远在日本,并未在场,但她写的如在场一般。
2\《回忆鲁迅先生》感想: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这样的文字是萧红写下的。
一直以来萧红都给我水火相容的感觉。看《呼兰河传》,十分惊讶天下竟有女子能将国恨家愁、东北的硬朗粗犷和微物的细腻敏感、以及朦胧的青年人的怀旧和对新时代的向往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开首是写鲁迅先生的笑的,也是风流风骨相得益彰的好作品。
伟人生平的文章里,惯常的总是将他/她塑造成万世流芳的形象,仿佛不是人类。但萧红不同。她告诉了我一个对世界和生活充满爱的鲁迅先生。
大爱尽在不言中。一切,都始于一个笑,“是从心里的欢喜。”
鲁迅文章读后感,关于鲁迅写的文章读后感
1楼 超级傻子大王 鲁迅自转有感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
鲁迅全集的内容和读后感,鲁迅全集的读后感,800字
1楼 灿星wk希望 读《鲁迅》有感 《鲁迅》 这篇 是我迄今为止,在所有读过的 中最喜欢的一篇 。也是我体会最深刻的一篇 。 通过阅读《鲁迅》这篇 ,我深知当时鲁迅是一个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有抱负 有思想 有追求的进步青年。 早 字刻在鲁迅的心中,同时也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烙印。 记得在上六年级时,发生...
鲁迅杂文读后感左右,鲁迅杂文精选读后感五十字左右
1楼 尧十三 鲁迅杂文精选读后感 鲁讯的年代,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遥远,也难以解释。他写的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犀利,有责任感,民族感。在这个忙碌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品读鲁讯的文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读书杂谈 读书杂谈,这是鲁迅在知用中学一篇演讲,主要讲的是,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读书,在现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