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鄙亽
雷 峰 塔 是 座 什 么 塔 ?
----读鲁迅杂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有感
雷峰塔,光听名字对于好多人来说,容易混淆,会误把它当成为纪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解放军战士雷锋而建造的。其实二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只是名字凑巧读音相同而已,区别大了:一个是物名,一个是人名;一个是山峰的“峰”,一个是冲锋的“锋”,此“雷峰”非彼“雷锋”。
雷峰塔建在杭州西湖净慈寺前一座名叫雷峰的小山上,塔因山得名,是西湖十大美景之一,称为“雷峰夕照”。该塔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建造于公元975年,倒坍于1924年9月。
鲁迅先生于1924年11月和1925年2月两次写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
先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杂文,从卢梭(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启蒙思想家)、孔丘开说,深入浅出,针砭时弊,锋芒虽指向愚昧,却揭示了是要继续听任帝国主义强盗掠夺和宰割,容忍封建军阀官僚奴役和破坏;还是要“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完”。
关于雷峰塔的重建,鲁迅先生也早已推想的十分明清,他说:“倘在民康物阜的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吧。”果不其然,2000年12月雷峰塔重建,2002年11月建成。
雷峰塔的倒塌,使西湖十大美景少了一景,这次算是补齐了。我1986年去过一次杭州西湖,若有机会再去西湖一定看看雷峰塔。不过,我还想捐点钱,将鲁迅先生的两篇论雷峰塔倒掉的文章刻在塔壁上,那一定很讽刺、好玩的吧。
心有灵犀一点通,对牛弹琴鬼唱歌。关于雷峰塔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恒言》第28回《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前些年台湾改编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更是家喻户晓,高胜美演唱的《千年等一回》,想必大家一定和我一样十分喜欢。
鲁迅的 《论雷峰塔的倒掉》 有什么内涵?
2楼:北岛无梦丷
一座古塔倒塌,这件事本身与社会政治斗争毫不相干,然而密切关注着政治风云变化的鲁迅,则以敏锐的目光,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把它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封建斗争巧妙地联系起来。
借雷峰塔的倒掉,用“白蛇娘娘”横遭法海残酷镇压的神话故事,对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势者,进行了批判和揭露,热情赞颂了“白蛇娘娘”的反抗精神,揭示出扼杀人民自由、阻挡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近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篇杂文,是一篇充满战斗力的檄文,又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3楼:爱死了昨天权
鲁迅先生发表了著名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以此塔为封建**吃人礼教的象征,对它的倒掉欢呼了一番。文章此后被列入中国学生的必读课文。历尽几百年沧桑、拥有丰富传奇色彩的雷峰塔由此人尽皆知。
《论雷峰塔的倒掉》的目的是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
4楼:匿名用户
赏析"活该"
1、喜读“活该”。象征封建镇压之塔的雷峰塔倒掉了,“白蛇娘娘”终于重见光明,“普天之下的人民”怎不欣喜呢!喜读“活该”,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与百姓寄托的劳动妇女得以翻身的欢呼之情。
2、笑读“活该”。“荼毒生灵”的法海,“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孩子们吃螃蟹时要找“蟹和尚”,这是何等的解“恨”与“快乐”。这是一切封建卫道者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笑读“活该”,则是对封建卫道者的揶揄、奚落。3、怒读“活该”。学生义愤填膺,爱憎分明。
那个象征封建势力的所谓“得道禅师”,活活将一对鸳鸯拆散,在法海这样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除了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人以外,甚至直接制造劳动妇女的悲剧,他们是可恨可鄙的“孽种”!4、骂读“活该”。法海和尚“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是出自妒忌的心理,最终“得道的禅师”变成了“蟹和尚”,而且“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这个结局的确“活该”。
骂读“活该”是对于造镇压之塔的法海的嘲笑、批判与警告。
用“活该”二字作结,实在高妙,“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由鲁迅先生思想认识的深邃所决定的。
5楼:告别伤心
小学学的课文了吧 记不得了
只记得雷峰塔下镇压着白素贞.
而中国人民肩上也有五座大山.
以此借喻.
6楼:匿名用户
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
掉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②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一青一白,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来报恩,嫁给许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着。
一个和尚,法海禅师,得道的禅师,看见许仙脸上有妖气,——凡讨妖怪作老婆的人,脸上就有妖气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将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漫金山”。我的祖母讲起来还要有趣得多,大约是出于一部弹词叫作《义妖传》③里的,但我没有看过这部书,所以也不知道“许仙”“法海”究竟是否这样写。总而言之,白蛇娘娘终于中了法海的计策,被装在一个小小的钵盂里了。
钵盂埋在地里,上面还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此后似乎事情还很多,如“白状元祭塔”之类,但我现在都忘记了。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后来我看看书,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保俶塔”④,是钱王的儿子造的。
那么,里面当然没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里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这是有事实可证的。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我对于玉皇大帝所作的事,腹诽的非常多,独于这一件却很满意,因为“水漫金山”一案,的确应该由法海负责;他实在办得很不错的。
只可惜我那时没有打听这话的出处,或者不在《义妖传》中,却是民间的传说罢。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注: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
②雷峰塔,原在杭州西湖净慈寺前面,宋开宝八年(975)为吴越王钱俶所建,初名西关砖塔,后定名王妃塔;因建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通称雷峰塔。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倒坍。
③《义妖传》演述关于白蛇娘娘的民间神化故事的弹词,清代陈遇乾著,共四卷五十三回,又《续集》二卷十六回。“水满金山”“和白状元祭塔”,都是白蛇故事中的情节。金山在江苏镇江,山上有金山寺,东晋时所建。
白状元是故事中白蛇娘娘和许仙所生的儿子许士林,他后来中了状元回来祭塔,与被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的白蛇娘娘相见。
④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说:“这篇东西,是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做的。今天孙伏园来,我便将草稿给他看。
他说,雷峰塔并非就是保俶塔。那么,大约是我记错的了,然而我却确乎早知道雷峰塔下并无白娘娘。现在既经前记者先生指点,知道这一节并非得于所看之书,则当时何以知之,也就莫名其妙矣。
特此声明,并且更正。十一月三日。”保俶塔在西湖宝石山顶,今仍存。
一说是吴越王钱俶入宋朝贡时所造。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四中有简单记载:“杭州有保俶塔,因俶入朝,恐其被留,做此以保之……今误为保叔。
”另一传说是宋咸平(998-1003)时僧永保化缘所筑。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咸平中,僧永保化缘筑塔,人以师叔称之,遂名塔曰保叔。
”赏析"活该"
1、喜读“活该”。象征封建镇压之塔的雷峰塔倒掉了,“白蛇娘娘”终于重见光明,“普天之下的人民”怎不欣喜呢!喜读“活该”,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与百姓寄托的劳动妇女得以翻身的欢呼之情。
2、笑读“活该”。“荼毒生灵”的法海,“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孩子们吃螃蟹时要找“蟹和尚”,这是何等的解“恨”与“快乐”。这是一切封建卫道者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笑读“活该”,则是对封建卫道者的揶揄、奚落。3、怒读“活该”。学生义愤填膺,爱憎分明。
那个象征封建势力的所谓“得道禅师”,活活将一对鸳鸯拆散,在法海这样的封建统治者手里,他们除了用“礼教”这把软刀子杀人以外,甚至直接制造劳动妇女的悲剧,他们是可恨可鄙的“孽种”!4、骂读“活该”。法海和尚“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是出自妒忌的心理,最终“得道的禅师”变成了“蟹和尚”,而且“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这个结局的确“活该”。
骂读“活该”是对于造镇压之塔的法海的嘲笑、批判与警告。
用“活该”二字作结,实在高妙,“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是由鲁迅先生思想认识的深邃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