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有。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分为两种:
1,连续反复 例:这花儿真美啊,真美啊!
2,间隔反复 例:花开花落,她长大了,花开花落,她变美了,花开花落,她更成熟了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引用、对比、借代、反语
有没有“反复” 这个修辞手法 如果有,那一般用在什么句子上、 它的做用是什么
2楼:匿名用户
有反复修辞手法
一、什么是反复——明确其内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例如: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为了赞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一连反复使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使勤劳而乐观的保姆形象跃然纸上。w
二、反复修辞手法的几种类型——感悟其内容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又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四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形象。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中最为常见。鲁迅在**《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w三、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领会其实质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例如:
(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
(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
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
四、反复修辞手法应用举隅——掌握其规律。无论实用还是应试,都不应满足于背概念,而应当重视实际能力。下面几个例子可供参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20字)
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参***]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国家就有团结的希望。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解题要领为将两次反复使用的句子“有了这个信念”的结果提取要点并进行整合、归类。
2.请将下面一句话扩写,使之更生动感人。(60字左右)
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去开垦、改造、播种。
[参***]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开垦它;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诚心去改造它;如果我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种它。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解题要领是将关键句子“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分解开,充实具体生动的内容,逐条细化丰满。
3.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体现反复手法,句式、字数与例句基本一致。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深沉,像鲜血的凝固,让人肃穆。
[参***]南国的红豆啊,红得活泼,像泉水的叮咚,让人清爽。南国的红豆啊,红得艳丽。像朝阳的初生,让人神往。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解题要领是将话题“南国的红豆啊”放在突出位置,反复咏叹,倾诉对它的一往情深。
总之,反复修辞手法,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情感、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在写作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今年它已列入考纲,我们更应重视。
反复的反复与排比修辞手法的区别
3楼:兔儿爷瓵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例如:
(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
(一)构成的因素不同。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例如: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是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例如:
“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二)数量不同。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如上例“盼望着,盼望着”。
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如上例“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 (三)修辞的效果不同。
反复,所用的词语往往在表达时带有关键性质的,是需要予以强调和突出的。排比,则是利用语句的节奏感,音律美,作透彻的阐述或强烈的抒情,以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劲的修辞效果。
(四)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4楼:朋玉花完妆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
(一)构成的因素不同。
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排比,是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例如:“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二)数量不同。
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如上例“盼望着,盼望着”。
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如上例“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
(三)修辞的效果不同。
反复,所用的词语往往在表达时带有关键性质的,是需要予以强调和突出的。
排比,则是利用语句的节奏感,音律美,作透彻的阐述或强烈的抒情,以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劲的修辞效果。
(四)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
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在语文中,“层次分明”就是“反复”这个修辞手法的作用之一。请问层分明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5楼:梅花三弄
例如下面的作文,每一段都是以“学会认输”开头,我们一看到这句话就知道这是一个层次。所以层次分明。不像别的文章,要仔细阅读才知道到**才是一个层次。
学会认输
学会认输是什么?一个人如果听惯了这些词汇:百折不回,坚定不移,前赴后继,永不言悔……那么,他需要学会认输。
学会认输,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张臭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然后表明“傻子”的自欺欺人和多数人的灰心丧气来说明没有希望时的态度。)
学会认输,就是在陷进泥塘里的时候.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然后把“泥塘"比喻成“国营单位"“投资项目”“作家的梦”,讽刺了部分人宁愿选择“泥塘”而不愿抽身而出的思想。)
学会认输,就是在被狗咬了…-口时.不去下决心也要咬狗一口;就是在被蚊子咬了一口以后,不到蚊子法庭去讨公道。(然后通过部分人不承认现实中的另类“蚊子”和“走狗”,一味地抱怨蚊子的可耻和狗的卑鄙,来证明他的不服输。)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词汇弄昏了头,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死不认输,从而输掉了自己!学会认输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臭牌教过我们,泥塘教过我们,蚊子和狗也教过我们。
(《学会认输》节选)
修辞手法有哪几种
6楼:亲口去感受
修辞手法有哪些?具体都有什么作用
7楼:纵横竖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共计63种。
扩展资料:
部分介绍:
1,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2,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3,举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5,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6,联想
也同想象。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7,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8,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举例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