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出正的民俗传统,北方节日民俗

2020-11-18 11:31:47 字数 5762 阅读 3002

1楼:辉煌

出正月后其实没什么太多讲究,毕竟那时都开始忙着农务工活了,赶不上太多其他什么。但有一些是值得一提的。

1、剃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旧时后街上剃头的人是最多的。因为旧时后讹传正月剃头死舅舅么。

而龙抬头一说在头十来年,北京地区还是很常见的。很多家里满周岁或过周岁的孩子,都赶在这天剃一次头,前两年北京新闻还报过。

2、封祠。正月里腊月前有各种祭神祭祖的活动,但常见介绍没有下文。一般来说,北方在祭祖后,祠堂或者灵位堂,这些地方的火烛供奉要持续到正月十五。

而后还会继续开着,直到清明结束的时候,才会收拾祭器打扫房间,最后封祠闭门贴上封条。具体哪一天没有章程,但一般都会在正月里月末的时候打扫一次,因为入了二月后就开始忙了。

3、迁居装修。腊月里不得迁居,取得是个不得流离失所的兆头,而正月也是如此。因为旧时北方冬天雪大,很多人家又住平房,所以正月里的鞭炮,月末消融的冰雪,会对吊顶糊纸窗隔子这些在正月不能动的地方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出了正月除了剃头和清明,这要算是头一等的大事。重新裱糊房顶的纸隔子窗隔子,还有迁居、换瓦、粉墙等等,都在其列。但一般人家不会有大动静。

4、二月二回娘家。旧时后北方讲究个正月婆家不空房的说法。无论媳妇在正月里回门时间多晚,都要赶回婆家,取个新年人丁兴旺的说法。直到二月二之后,才能在娘家回门后住上一阵。

5、正月不出殡。这算是公共道德意识吧,没什么说法。但大抵上正月里无论**死了人,有条件的停家里,诸事不做,直至出了正月,二月二之后才可以出殡。

而像路倒、水漂儿、吊死鬼这些横死的,哪怕有家室的,也会送去义庄,家里只留个排位,另外就是二月二之前,都需要闭门谢客,门前不清尘,瓦上不除雪,也不能挂白灯笼招晦气。

6、正月不换衣被。年前腊月里不是要换新衣吗?这一身要穿到出了正月为止。

包括被褥也是,换洗晒掸统统不行,怕的是把过年的喜气弄没了。所以在正月里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注意,身上若是被溅了汤汤水水的也会觉得是好兆头。不像其他时间,那就等着被骂吧……

7、熬病。正月的时候不管什么原因,但凡头疼脑热的都不会看病,一是正月里大夫不爱出诊看病,二是各处歇工诸事不便,三就是正月看病丧气,所以旧时后小毛病熬过二月,非得大毛病才会去看。

**********==

基本上就这些了,记得采纳

北方节日民俗

2楼:匿名用户

节日 日期 节日的风俗习惯

初夕(除夕) 当晚,家家户户都要围炉团聚,举行守岁。到大年初一,须燃放爆竹,悬挂桃符,辟鬼驱邪,欢庆春节。

上元节 正月十五 节日前的两天,长安城会取消夜禁,允许百姓通宵赏灯歌舞。

上巳节 三月三日 长安百姓都要到渭水、灞水、滻水和曲江池等,进行「祓禊」仪式,驱邪除疾。青年男女往往藉此到郊外春游。

清明节 祭扫先人坟墓。

端午节 五月五日 各家都要在门边悬挂艾叶,食粽子和饮菖蒲酒。

重阳节 九月九日 人们都要登高远眺,佩插茱萸,还有食糕、赏菊、饮

酒等活动。

[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洗 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小除夕] [过赶年]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

[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拜年][开门炮仗]

[占岁][贴画鸡][聚财]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谷日][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

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

[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下附每个中括号里的详细内容**:http://****nongli.***/item2/cjzt.htm

参考资料:http://****nongli.*** 中华农历网

北方有哪些民风,民俗?

3楼:匿名用户

北方的习俗比南方还多,比如包饺子,而且要贴窗花,各种的花纹,寓意来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讲究,多不胜数。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过年吃年糕、水饺、汤圆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因其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再加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口味,特别受杭嘉湖一带市民的欢迎,市场空间很大。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是春节的传统食物。

而过年吃水饺,则是受到了北方过年习俗的影响,但和面、剁馅、擀

皮等复杂程序却让人望而却步,因此速冻水饺成了超市一个大卖点。

北方过年的习俗或许是要讲究一些,虽然已经告别了在坑头上打哈哈的年代,但传统似乎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改良。家里的女人在这段时间总是最忙的,由其是年三十,早起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准备年货,鸡下锅,肉剁馅,鱼去鳞,虾剥皮,菜切片,面和团,一切有规有矩,轻车熟路。北方各家几乎都是“大户”,大的不在财,而是人,所以过起年来,吃饭也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4楼:天蝎小越

北方 也很大啊 范围太笼统了

5楼:哈哈欠为你违逆

中原婚嫁礼俗最早出现在古代对偶婚末期和个体婚初期,至西周时期趋于完善,逐步形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在此基础上又演化为提亲、定礼、迎娶等婚俗,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主要的婚俗。

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岁末守岁、过年吃饺子、拜年,元宵点灯盏,清明祭祖扫墓,端午插艾叶,七夕观星乞巧,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

中原俗称春节为“过年”或“大年”。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准备年货。

早在商周时代,祭灶王爷就是“五祀”之一。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王爷。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从东汉开始,中原人称之为“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包饺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源于黄帝所创的桃符。

初一都要吃饺子,主要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年初

一、初二是家族内的拜贺,初三之后是邻里和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原民间元宵节活动内容丰富,规模盛大,素有“小过年,大十五”之说。正月十五点灯盏是元宵节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动。

春节期间中原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踩高跷、划旱船、玩狮子、挂灯笼等“耍社火”。它**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自秦汉以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并成为全国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中原地区长期为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历来崇拜能呼风唤雨的龙神。传说龙在农历二月初二抬头**,古代中原人便把这一天定为“龙抬头节”。这一天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来祈求龙王降雨,二来祈福消灾祛毒。

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一到清明,人们就拿着祭品到墓地烧纸点烛,祭奠先祖。清明这天,各家门头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环。

先秦时期中原便有了端午节俗。中原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贴艾虎、悬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而且还流行一些消灾祛病、预防瘟疫的风俗。每到这一天,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上以避邪。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源于最早流传于中原的“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神话。因参加活动者都是青年女性,故又称为“乞巧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祭月迎寒活动。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源起也是说法不一,古代中原民间多从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的“桓景避难”说。在这一天,有出游、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避灾避难的风俗,故又称“登高节”。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蕴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这一天还有许多以老人为中心的尊老、爱老、敬老活动。中原民俗不仅体现在各种礼仪习俗中,还体现在民间节会、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动中。

中原古代民间庙会长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热闹非凡的中岳庙会和规模盛大的浚县古庙会。

其中,太昊陵庙会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阳等地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朝祖进香、有的摸“子孙窑”。

庙会期间,前来烧香拜佛的“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杂技、狮子、龙灯、竹马、旱船等也是忙个不停。庙会上售卖的玩具“泥泥狗”古朴别致,逛庙会的人都忘不了买几个回去。

综合性学习。(6分)民俗节日是我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

1楼 里昂大叔 小题1 b 小题1 d 小题1 b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俗活动的认知能力。包粽子是端午节踏青属于清明节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上面的诗句没有反映民俗活动一定与名人有关。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的认知能力。民俗活动有很多的纪念意思,不仅仅是 小吃节 。 民...

班里准备举办一次“走进民俗,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

1楼 匿名用户 要让多数人参加,就要有互动节目。或者说是主持人掌控局面可表演小品,让同学们通过表演传递民俗信息,了解民俗文化有奖问答穿插其中,活跃气氛 民俗文化一般跟饮食都有关系,告诉大家在过节时的传统食物怎样吃才更有味道,这一环节可命名为我来教你吃 表演有关民俗或传统文化的节目 2 发表有关这些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