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携带荆棘
官方有档案局,相关的文件和会议记录会存档在案,但是需要指出,现在的“史官”没有独立性,写的东西根本不能和先贤成一个等量级。另外就是民间学者,这类人比官方要更偏重学术,严谨性和客观性都要强,但想达到司马迁的高度还嫩。
2楼:匿名用户
专职的史官没有了,有做这方面工作的人,但是现代人远远达不到古人直书的水平。档案局不是记史的,史志和年鉴编委会才是。
现代中国还有“史官”吗
3楼:
地方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等都有编纂现代史的责任
现代中国还有“史官”吗?
4楼:木澂
没有“史官”这个职位,但有类似记录历史的机构在。
部分机构详情列举如下:
1、国家档案局
国家档案局研究制定、颁布了机关档案工作、科技档案工作条例和档案馆工作通则,制定了开放历史档案和利用档案的规章以及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原则、保管期限标准等项制度;
监督、指导全国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档案室,从**到省、地(市)、县各级以至一些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各类档案馆,为维护国家历史真实面貌和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服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还监督、指导各地兴办了档案专业的高等、中等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在职干部教育,组织全国档案部门开展了档案理论、技术研究和宣传、出版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档案事业体系。
2、**文史研究馆
**文史研究馆是党和**为团结和安排老年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具有**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机构。它的宗旨是"敬老崇文"。馆长、副馆长、馆员由国务院总理聘任。
受聘者都是耆年硕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
回顾半个世纪的历程,**文史研究馆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兴旺,中期的停顿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在团结有"德、才、望"的文化名人;在编志、著书、文史研究和书画创作;在开展**联谊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中共**文献研究室
中共**文献研究室是中共**文献编辑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是**的工作部门,同时又是具有研究机构性质的工作部门。**文献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
4、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是根据2018年3月中共**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由原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共**文献研究室、中共**编译局整合组建的中共**直属事业单位。
扩展资料:
中国历代史官机构:
远古时代,巫史不分。许多史料与宗教巫师相关。
夏朝,设太史令。《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
汉承秦制,至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汉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宫中置女史之职,以记皇帝起居,故有 《禁中起居注》;东汉因之。
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
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著作郎,隶属中书。
晋时,改称大著作,专掌史任,并增设佐著作郎人,隶属秘书。
宋、齐以下,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齐、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
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
隋炀帝时,以著作如外史,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内史。
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
其中以宋、清两朝较为繁复。宋有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
辽有国史院,金有国史院和记注院,元有翰林兼国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
清以翰林院掌国史、图籍管理与侍读等职,以国史馆、实录馆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门掌起居之事,其史职则多以他官兼任。
5楼:水瓶临风
有“史官”。中国历史科学研究院就是。但已经变质了。
古代史官是很神圣的职业。他会很客观的记录他生活的朝代所经历的一切,而且这个过程帝王都没有资格实时阅读。司马迁为什么被汉武帝处以极刑,就因为汉武帝想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记录汉武帝的,司马迁不许,才招致汉武帝怀恨在心。
现代的“史官”能威武不能屈吗?明显不能,所以“史官”已经完全变质了,名存实亡。
6楼:娶个属兔做老婆
有是有,就在**档案馆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黑的白的都有,除了必要的工作人员,其他人都看不见,只是偶尔会公布一些出来。不过,还没有成书,只是史料。
7楼:鸡飞蛋打半兵卫
现在还没成立国史馆,人大呼吁过。
现在编修国史的是国家或大学组织教授编修;也有私人编修。
8楼:匿名用户
现代只有编历史课本的御用文人
9楼:王海军
最新历史官就是我啊,我是每年都汇总一下上报**的
古代中国有史官,现代中国撰写历史的官职是什么?
10楼:贤
现代中国并没有撰写历史的官职,现代的历史更多的是和新闻,报纸联系在一起。但是现代中国有一个类似于管理历史的部门,即中国共产党**委员会宣传部,现任部长是黄坤明。
主要职能是:负责指导全国理论研究、学习与宣传工作;负责引导社会**,指导、协调**各新闻单位的工作;
负责从宏观上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负责规划、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配合**组织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负责编写党员教育教材,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众思想教育工作。
扩展资料:
中宣部主要职责
第一,负责指导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
第二,负责引导社会**,指导协调**的各新闻**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搞好**引导;
第三,从宏观上指导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
第四,规划和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第五,受**的委托,协同和会同有关部门对我们宣传文化系统的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联系宣传文化系统的知识分子,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知识分子的工作;
第六,负责提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和法规;同时还要按照**的统一工作部署,做好宣传文化系统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第七,为**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全局工作提供舆情信息的服务,并且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宣传文化系统的舆情信息工作;
第八,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和发展的调研,提出政策性的建议。这是中宣部主要的八项职能。
第九,贯彻落实党的宣传工作方针,拟订新闻出版业的管理政策并督促落实,管理新闻出版行政事务,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出版物内容和质量,监督管理印刷业,管理著作权,管理出版物进口等。
第十,管理电影行政事务,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合作交流等。
11楼:
现代中国,没有专门的史官了。
各种学术机构是百家争鸣的架势,我们并没有继承历史上有专门的史官和官方历史修纂机构。
现代的历史,更多的和新闻、出版联系在一起;
如果硬要对应一个相关的机构,众所周知,中国现在主管意识形态和新闻出版的部门,应该是中宣部。中宣部现任部长是:刘奇葆
12楼:匿名用户
中共**编译局 专门出版官方的历史文献。
13楼:杭州书韵
党史办、**党校、**编译局
副部级、 国家级(校长是党主席兼任或者是政治局常委)、正部级
14楼:匿名用户
档案馆吧!
不过地位没有以前的史官高,比如明朝的翰林就是写史的,不过翰林出来的以后一般都是尚书或者内阁。。。
15楼:匿名用户
你好,现在不是古代了,现代社会没有史官了,历史大家都可以写,各大学的历史研究所,各种官方的历史研究机构,谁说了算也不一定,看学术影响力,研究方向也不一样,如果硬要找一个相当的——【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负责人】或者【国家档案馆馆长】可以算,那很牵强,最高史官···我觉得你的问题不是问这个谢谢~
16楼:江东留侯
档案局(档案馆)一般是对各单位的档案建设进行条线管理的部门,不直接负责撰写历史文集。各地的史志办,或者类似的机构,是负责撰写历史资料的部门。现在要求高,不是过了几十年几百年才修一次地方志,而是每年编撰一本涵盖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年鉴”,逐年积累,为以后修志积累原始资料。
到了国家层面,还是分散在各互不隶属的条线部门。
17楼:匿名用户
太史令或直接叫史官!
史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18楼:匿名用户
史官文化存在于三代,昌盛于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渐趋衰落。我国最早书籍,以史官文化作为产生的土壤;又随着史官文化在西周繁荣而走向繁荣。由史官文化产生的官书制度,铸就了先秦书籍的全部特征,与汉以后书籍迥然不同的特征。
可以说,没有史官文化,就没有最早书籍;不了解史官文化,就不能完全了解先秦书籍。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
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
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干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
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意思是他做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
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据以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为违合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抒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
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孔子赞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司马迁开始,赋予了它“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
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其开启之功,实源于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