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阅读答案,《东坡》【宋】苏轼 阅读答案

2021-01-06 16:03:20 字数 7068 阅读 1416

1楼:杀杀杀杀傻傻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东坡》【宋】苏轼 阅读答案

2楼:天使恶魔

清幽,宁静.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荦(luò)确:山多大石的样子.

2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分)

2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阅读答案:

21.清幽,宁静.(2分)

22.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2分)

3楼:咪咪精灵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

1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 分)

1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答案:11.(2分)清幽,宁静

12.(3分)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4楼:雨天一个拥抱

清幽,宁静。

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花影》苏轼 阅读答案

5楼:沧海半杯

花影重重迭迭上复瑶台,制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bai阳收拾去,又

du教明月送将zhi来。

注释1.重重dao迭迭: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2.瑶台:华贵的亭台。

3.几度:几次。

4.童:男仆。这两句说,亭台上的花影太厚了,几次叫仆人扫都扫不掉。

5.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6.教:让。

7.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

译文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傍晚太阳下山时,花影刚刚隐退,可是月亮又升起来了,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赏析《花影》,初读这首,你会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明白通俗;细细琢磨,才知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含蓄隐晦。原来是苏轼在慨叹他的政敌即那些所谓"熙丰小人",他们在宋神宗死去、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时,全被贬谪(刚被太阳收拾去);而到高太后死去、哲宗亲政时,又全被起用了(又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一首用以抒发政敌被起用的愤懑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共6分)临江仙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

6楼:泽速浪

小题1:仿佛。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小题1:(1)词人要借此句表达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夜阑风静彀纹平”一句并不只是一般写景,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自然流露出融入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怀。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词人在政治上饱受挫折,愈加感到自身受到的束缚,不得自由,但却并未消沉,而是旷达不羁,流露向往自由的心声

小题1:醒复醉说明其迷迷糊糊,仿佛三更,说明其不太清醒。夜本来是静的,诗人却用家童鼻息已雷鸣、倚杖听江声来衬托夜静。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情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充分表达了情感。

追求自由的生活。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说明其有遗憾。结合对苏轼的了解,他想要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心声。

《苏东坡想当然续错诗》阅读

7楼:匿名用户

王安石写"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续写"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后被贬黄州才知菊花经风吹落地,确有其事。

这诗有一个故事.不过是民间的传说,未必真实.实际上这诗的意思本身就是不连贯的,明显是两个人的口气.

按该故事"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是王安石写的.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则是苏东坡写的.

该故事是这么说的:苏轼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见王安石题的一首《咏菊》诗中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句子,不由得暗笑当朝宰相连基本常识也不懂,认为菊花是多少草本植物,花瓣只会枯干不会飘落,于是就在王安石的诗句下面题了“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家后见到苏轼的题句,心里也暗笑苏轼对事物观察的不仔细、全面,《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何谓菊花无落英?

这事直到苏轼在黄州和朋友饮酒赏菊时在弄清楚。

该故事出自明代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

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8楼:匿名用户

王安石的《咏菊》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诗、散文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有一次他登门拜访王安石先生,当时王安石不在家,管家便把苏轼引入主人的书房用茶、休息。

苏轼在书房里,边品茶边欣赏主人书房里的名人字画。忽然,他发现王安石的书案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其中的二句是: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罢,不禁嘲讽地哈哈大笑起来,心里想:“春兰秋菊,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傲雪之骨。不管风吹雨打,菊花的花瓣只会枯干,不会飘落。

没想到大名鼎鼎的当朝宰相王安石竟连这点常识都没有?”他略加沉思后,便提笔在王安石的诗句下面加了二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续完诗句之后,苏轼又担心王安石回来惹出不愉快的场面,于是,他向管家告辞后,匆匆离去。

苏轼走后,王安石回来了。管家报告说:“苏东坡来过了,等了您一会儿,就走了。”

王安石见到书房的书案上的续诗,墨迹还没有干透,知道一定是苏东坡所为,他不由地也暗自笑起来,然后又自言自语地说道:“苏东坡呀苏东坡,你有过目成诵,出口成章的才能,但是,可惜你对事物观察得不仔细,不全面啊!《离骚》你不是背得很熟吗?

那里面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该如何解释呢?难道你这名震京师的大才子、大学者,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吗?看来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呀!

”宋神宗元丰三年初,由于“乌台诗案”苏东坡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天,正值九九重阳,苏东坡约好友陈季常来府上饮酒赏菊。当他与陈季常来到后花园时,苏轼不禁大吃一惊。

昨天还开得好好的菊花,在刮了一夜的秋风之后,现在,只剩下一些光秃秃的枝杆在秋风中微微摇曳着。而枯菊杆下面铺满了金黄色的菊花落瓣。

陈季常看到苏轼吃惊痴呆的模样,忙问他原因。苏轼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后,便把他给王安石《咏菊》续诗的事详细地说了一遍。

陈季常听后说:“菊花,一般是不落瓣的,黄州特别,菊花是落瓣的。凡事都有它的特殊性。”

苏轼大悟,羞惭满面地对陈季常说:“看来宰相王安石先生的‘吹落黄花满地金'没有错,倒是我续的’秋花不比春花落'错了。”

过了几年,当苏轼被重新起用应召回京时,他曾专门为续诗一事,虔诚地找到王安石解释认错。

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

9楼:爱之剖析师

07年全国卷一: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

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

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

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

但苏轼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07年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闲雅而有生气。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

“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

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

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

“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

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

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

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

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苏轼的词在2007年通吃10省高考题,所以在08和09的时候会少些,08年我找过了,没有苏轼的,多为李白的~~~~~~~~~好累~~~~~~~

苏东坡突围的阅读答案,苏东坡突围 阅读答案

1楼 匿名用户 15 选文第二自然段提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何作用? 4分 16 为什么作者说 苏东坡真是好命 ? 4分 17 简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 6分 18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 古往今来许多大家 成熟的相似经历,谈谈你对 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一句的理...

阅读《东坡》,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东坡苏轼)雨洗东

1楼 百度用户 小题1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小题2 铿然 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 乐观旷达的情怀。...

艻轼两字怎么读,“苏东坡”怎么读?

1楼 116贝贝爱 艻读作 l ,轼读作 sh 一 艻释义 萝艻 一种香草。 二 轼释义 1 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凭轼。 2 凭轼致敬。 轼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 据轼 j sh 靠着轼,轼,车前横木。 2 回轼 hu sh 回车。3 轼鼃 sh w 亦作 轼蛙 。 4 轼辙 sh zh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