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斗的特点,冰斗是怎么形成的

2020-12-09 22:37:16 字数 5894 阅读 2163

1楼:百度用户

山地冰川源头的漏斗状聚冰盆地。是寒冻风化、冰缘作用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结果。其底部较深,四周岩壁陡立,一侧冰川出口处有高起的冰槛。

与浅盆状的雪蚀凹地明显不同。冰斗的形成与雪蚀作用有关,其前身往往是雪蚀凹地。 因雪线附近常年积雪,雪的补给丰富、冰斗均分布于雪线附近,故冰斗的分布高度,在同一地区都是大致相同的,并且均匀地向某一方向变化(升高或降低)。

不同时期形成的冰斗高度,随雪线高度不同而异。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这是鉴别古雪线的位置及其变化的主要证据之一。

雪蚀凹地同积雪有关,而雪线的存在与山地地形条件和坡向有关,故它们的分布是不规则的。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是一座高出冰斗底部达300米的角峰。

冰斗是怎么形成的

2楼:匿名用户

先讲冰斗冰川的形态:冰斗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三面围壁较陡峭,在下方有一短小的冰川舌流出冰斗。

那么这种形态怎么形成呢?当然是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塑造的。

这里我们要讲一个概念,雪线。

雪线指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雪线以上常年积雪,雪线以下为季节性积雪区,雪线是一条平衡线,所以不难理解雪线附近的冰川总是不断旋转侵蚀,形成斗状地形—冰斗冰川。

加上专业术语: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侵蚀很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成冰斗冰川。

**来自于《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3楼:暗夜霏霏

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

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

去百科上看吧

4楼:工藤云泽

位于雪线附近由雪蚀凹地演化成的斗状基岩冰川侵蚀地貌。山岳冰川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拔蚀而产生。

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呈半圆形,三面为峭壁相围,出口处有突起的岩槛,常可见羊背石。岩盆为封闭凹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称冰斗湖。

典型的冰斗大多发育在冰川作用时间长的海洋气候条件下;大陆性冰川区的冰斗往往缺乏岩盆。 按分布位置不同可以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谷源冰斗分布位置高,一般大于谷坡冰斗,往往还有次一级冰斗分布其周围。

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刃状山脊,称为刃脊。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尖状金字塔形山峰称为角峰,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 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冰斗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

冰斗主要是在过去山坡凹处河源集水盆地等洼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

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冰斗。

5楼:匿名用户

都吃撑了吧,复制那些看不懂的东西,冰斗、角峰是由冰川刨蚀形成,欧洲阿尔卑斯山最典型

6楼:芸の豆

主要由冰川在凹地中对底部和斗壁进行旋转磨蚀、刻蚀和拔蚀而产生。

7楼:匿名用户

第四季冰川时期冰川侵蚀形成

简述冰川的侵蚀作用与特点 10

8楼:匿名用户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冰川景象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

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力的强弱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冰层的厚度和重量。

重厚者侵蚀力强。   (2)冰层移动的速度。速度大者侵蚀力强。

  (3)携带石块的数量。携带数量越多越重者,侵蚀力越强。   (4)地面岩石之粗糙或光滑。

粗糙地面较易受冰川之侵蚀。   (5)底岩的性质,底岩松软者较易受侵蚀。   (6)岩层之倾斜方向与冰川移动方向一致者,易遭侵蚀。

  因侵蚀作用而造成的冰蚀地貌有:   (1)冰斗:为山谷冰川重要冰蚀地貌之一,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地或低洼处积雪最多,由于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典型的冰斗于是形成。

冰斗的三面是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   (2)刃脊、角峰、冰哑: 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的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

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在刃脊之间的低下鞍部处,则为冰哑。   (3)削断山嘴、u型谷、石洼地:

当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山嘴被削平成三角形,称为削断山嘴。又因为冰川谷的横剖面形状如u字形,故称u型谷。u型谷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较平直,底部宽而平,若是在冰川谷的底部,因冰川的挖蚀,而造成向下低凹的水坑,石地。

  (4)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谷便成峡湾。   (5)悬谷:

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因为在支冰川和主冰川的交汇之处,常有冰川底高低的悬殊,当支冰川的冰进入主冰川时必为悬挂下坠成瀑布状,称之为悬谷。   (6)羊背石:

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其平面为椭园型,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羊背石的形成,是由于岩层是软硬相间的排列,当侵蚀、风化的作用查行时,软的岩层会被侵蚀的较多较深;而硬的岩石抵抗侵蚀、风化的能力较强,所以在侵蚀、风化后,硬的岩层会较软的岩层高,形隆起的椭园地形,一面受磨蚀、一面受挖蚀。

  (7)冰川磨光面、冰川擦痕:在羊背石上或u型谷谷壁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的作用而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达;若冰川搬运物为砾石,则在谷壁上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之为冰川擦痕,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粗的一端指向上游。

9楼:细雨清风著梨花

作用:冰川侵蚀作用可形成各式各样的冰蚀地形,这些地形是研究冰川活动的重要证据。山岳冰川形成的地形主要有冰蚀谷、冰斗、鳍脊、角峰等。

大陆冰川形成的冰蚀地形主要为冰蚀洼地。欧洲的地形形成就与冰川有关。

10楼:嘿别叫我丫头

这个忘了,好几年没学地理了!

冰川作用的特点

11楼:匿名用户

冰川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

1 冰蚀地貌

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刃脊和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

冰斗(cirques)、刃脊(arête)和角峰(horns)

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

冰斗形成在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坡上,或在山坡上流水侵蚀的浅洼地处,常能聚积多年的积雪,雪线附近的积雪冻融频繁,岩石受寒冻风化破坏,形成许多岩屑,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岩屑不断地向低处搬运,使雪线附近形成洼地(雪蚀洼地nivation basins)。洼地形成后,为积雪创造更有利的堆积条件,积雪不断增厚,逐渐变成粒雪,进而演化成冰川。

冰川形成后,它的运动对底床产生磨蚀和拔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在冰斗开口处留有与坡向相反的岩槛,这时就形成典型的冰斗(cirques)。

由于冰斗发育在雪线附近,可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推断当时的雪线高度。

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冰斗的位置也不断向上坡移动至雪线以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arête)。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horns)。

冰川谷(glacial troughs)和峡湾(fjords)

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冰川谷两侧山嘴被侵蚀削平形成冰蚀三角面(truncated spurs)。

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冰川冰的厚度越大,下蚀力越强,有些槽谷可深达千米,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约斯迈特槽谷深900~1200 m,冰川下蚀量有450 m,床底还有300 m厚的松散堆积物。

在高纬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由于冰川很厚,当冰体入海尚未漂离之前,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称为峡湾(fjords)。峡湾是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挪威海岸峡湾的长度达220 km,世界上最深的峡湾在南美巴塔哥尼亚海湾,深达1288 m。

羊背石、冰川磨光面和冰川擦痕

羊背石(roches moutonnes)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羊背石的平面为椭圆形,长轴方向和冰流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的一坡由于受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向冰川下游方的一坡受冰川的侵蚀作用,被冰川挖掘得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

2冰碛地貌(depositional landforms)

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称冰碛地貌。有以下几种类型。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ground moraines)

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和中碛都沉落到冰川谷底,和底碛一起统称基碛。这些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起伏的影响或受冰面和冰内冰碛物分布的影响,堆积后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

侧碛堤(lateral moraines)

侧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图),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

终碛堤(尾碛堤)(end moraines)

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尾碛堤)。

鼓丘(drumlins)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是冰碛物。它的高度可达数十米。

北美的鼓丘高度为15~45 m,长450~600 m,宽为150~200 m。欧洲有些鼓丘高只有5~10 m,但长度可达800~2600 m,宽300~400 m。

鼓丘分布在大陆冰川终碛堤以内的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常成群分布。山谷冰川终碛堤堤内也有鼓丘分布,但数量较少。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

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琥珀怎样形成的?

1楼 匿名用户 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松树会分泌树脂,然后这种树脂会掉下来,大多数时候树脂不会砸到小生物。但有些时候这些树脂会早到一些比如说蚂蚁,蜗牛,小蝎子等一些小生物。这些小生物会被包裹在树脂里,但它们却无法挣扎着出来,除非体型够大。 然后由于内部缺氧,这些小生物会被保存下来而不被细菌分解,形成它们...

花是怎么形成的,花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

1楼 匿名用户 花是植物在营养生长到了一定程度后开始转入生殖生长,并在一定的外界因素 如温度 光周期 诱导下开放形成的。 2楼 笑梦人生 是种下来的,慢慢生长 花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 3楼 匿名用户 花之所以有五颜六色,是因为有各种色素。色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类叶红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类胡萝卜...

山上的瀑布是怎么形成的,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1楼 口才叔 瀑布在地质学上叫跌水,即河水在流经断层 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瀑布是怎么形成的? 2楼 匿名用户 山上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冰川融水和部分的大气降水,一般高山上瀑布相对都比较小,落差相对较大。高山上由于海拔的原因导致水多以冰川形式存在,当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冰川就会融化,山中也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