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后国家是否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研究

2020-11-25 10:15:50 字数 6027 阅读 9408

1楼:疯狂扭曲的栗子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笔者认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所酝酿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含义,必须从查苏利奇给马克思的信说起。

落后国家是否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研

2楼:无线电师

1、历史典故

卡夫丁峡谷是个历史典故。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战争期间,萨姆尼人在古罗马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打败了罗马军队。为了羞辱罗马人,萨姆尼人强迫罗马官兵从牛轭(轭è,架在牛脖子上的一种套具。

)下通过。后来人们便用“卡夫丁峡谷”一词来表示灾难。

2、马克思的设想

马克思设想,**可以从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免除资本主义的灾难。

马克思1881年2月底在给**民粹派革命家查苏里奇的复信中提出的“**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参见:秦晓阳,关于落后国家是否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研究,《魅力中国》,2010(26):115、117

3、基本观点

任何国家,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基础(包括机器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雇佣劳动生产关系所形成的无产阶级阶级基础),就不可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①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人数众多的民族)和主体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不能跨越(必须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鸦片战争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一半是封建社会,另一半是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时空的分割,而是社会性质的聚合。中国经过不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

②一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和边缘地区可以跨越(不必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我国的鄂温克和基诺等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的带动下)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相关知识】

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①社会形态的性质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对应性;②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递进性(从低级到高级)。

第二,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具有特殊性:①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形态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殊性;②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社会形态的演进道路各有其特殊性。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是否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

3楼:电缆

、“东方社会理论”的概念证伪:作为典故的“卡夫丁峡谷”(一)卡夫丁峡谷溯源  “卡夫丁峡谷”公元前321年早期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扩张的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中,在卡夫丁峡谷,由执政官斯普里乌斯·波斯图米乌斯和提图斯·威图里乌斯·卡尔维努斯为统帅的5万之众的罗马军团,遭到萨姆尼特人的伏击,战败后被迫通过把两支长矛插在地上、将第三支长矛横置其上、状如架在牡牛背上的轭的“轭形门”。这是当时的意大利半岛上遣散战败者的传统方式,罗马人称之为“轭门下的遣送”。

这一历史事件和史实在罗马史上被认为是罗马人的一次耻辱性的灾难和历史波折。[11]马克思正是在本意上使用这个词语。与大多数学者相悖的是“卡夫丁峡谷”的概念不仅仅在马克思给**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及,马克思曾多次使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本意,“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即“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与马克思用典“通过马克思卡夫丁”的内涵,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起源阶段“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把劳动同它的外在条件分离开来的历史运动”的原始积累“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历史运动”的“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12]“卡夫丁峡谷”仅仅意味着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的痛苦的原始积累,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意味着跨域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指出这一点,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13]  (二)**的“卡夫丁峡谷”  持东方社会理论者认为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部分前现代文明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显然,“跨越”与“通过”显然是翻译上的误解。“不通过”并不意味着“跨越”。从“卡夫丁峡谷”的本意上来看,所谓**农村公社“不通过”“卡夫丁峡谷”是指**公社在面临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下,可以利用西欧国家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不经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对外殖民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从未说过**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这体现了马克思“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一贯主张。对此,马克思曾说:“假如**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晚年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5

4楼:匿名用户

关于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相

【作者:

张光明 **编译局世界所研究员】

在最近十五年来的国内理论界中,马克思晚年关于**社会发展问题的某些论述,亦即当今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如果不是最大热点,也算得上是最大热点之一。国内出版的相关的文章、书籍很多很多,观点则大都众口一词,即断言马克思晚年发生了“重大思想转变”,提出了“东方社会理论”,为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指出了方向云云。这种观点被到处转相袭用,充斥于哲学、历史、社会主义研究等各个领域,并已写进各种教科书和思想教育读本,至今几成定论。

笔者历来不同意此说。①但鉴于问题并未解决,今天仍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在笔者看来,上述观点其实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有关思想和历史实际进程的曲解之上的,由此产生的所有发挥均属望文生义,根本经不住事实的检验。

不论人们做这件事时的愿望多么良好,但违反了科学的起码要求,结果只能是帮倒忙。

一、历史事实的真相

与时下人们通常只注意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等两三个文献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甚多,形成了一个长长的系列,认真耐心地梳理考察这些历史资料,正是全部问题的关键。

19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密切地关注着**社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大量**经济、财政、农业和土地公社资料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了较为确定的观点。至少在1870年12月下半月到1月初之间,马克思已预言**农村公社可能有两种发展前途。②但在这个问题上首先公开发表意见的,是恩格斯而不是马克思。

1875年,恩格斯按照马克思的建议,与**民粹派思想家特卡乔夫进行了一场论战。恩格斯一方面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时才能到来,并据此驳斥了特卡乔夫关于“在**实现社会革命没有任何困难”、**农民“比西欧各国人民更接近于社会主义”的主张;但另一方面恩格斯也同意,现在有可能根据新的条件重新考虑**农村公社的命运。他提出这样一种设想:

**农村公社所有制本来只不过是**社会落后停滞的产物和**主义制度的基础,但“也不可否认有可能使这一社会形式转变为高级形式,只要它能够保留到条件已经成熟到可以这样做的时候”。这些成熟的条件是什么呢?恩格斯明确地提出:

“如果有什么东西还能挽救**的公社所有制,使它有可能变成确实富有生命力的新形式,那么这正是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③最后,恩格斯对**革命表示了热切的希望,预言这一革命将会“对全欧洲具有极伟大的意义,就是它会一举消灭欧洲整个反动势力的迄今一直未被触动的最后的后备力量”。④,稍为熟悉“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始末的人都会看出,恩格斯在这里已经基本勾画出了他和马克思后来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的轮廓,只是由于论战的需要,关于**公社可能“转变为高级形式”的分析还没有被置于主要地位而已。

到了1877年11月,马克思在一封给彼得堡《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对**社会发展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关于这封著名的信,过去和现在都有大量曲解。其实,马克思在此信中的叙述虽然比较隐晦,但意思还是相当清楚的,那就是:

第一,针对米海洛夫斯基对《资本论》的误解,重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即决不能把这一方法变成先验地判定各个民族发展道路的“一般的历史哲学理论”;第二,如果人们想弄清**未来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要去独立地研究**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而不是把《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发生史的概述套用过来;第三,简略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意见。在这里,马克思讲了如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为了能够对当代**的经济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习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的资料。

我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⑤这表明,马克思认为**此时还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它固然已经开始朝资本主义方向迈步,但毕竟还走得不远,还存在通过某种努力使它转向另一个方向的可能性。

这里虽然语焉不详,却可以隐隐看出马克思希望**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心情。然则需要有怎样的力量和条件才能使**避免资本主义方向呢?信中却略而不谈。

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进一步谈论问题就势必引出革命的结论,而这对《祖国纪事》来说很可能意味着危险。⑥

1880年8月5日,恩格斯在给**经济统计学家敏·卡·哥尔布诺娃的复信中,就她关于**农村公社和劳动组合已经开始瓦解的报道谈了如下意见:这种瓦解可能还要延续很长时间。但由于西欧“总的潮流是向着正好相反的方向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将会“及时地变得足够强大”,所以有可能“在人民千百年来的天然的协作本能完全泯灭之前,求助于这种本能。

因此,生产合作社和人民中间实行合作的其他形式,在**也应当以不同于西方的观点看待”。这里显然是重复了他在1875年时的意见,即对在**利用农村公社直接走社会主义道路寄予希望。恩格斯没有忘记补充一句:

“但是,当然它们毕竟还是一些微小的治标办法。”⑦

就思想实质而言,马克思1881年3月8日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与恩格斯的这封信完全一致,但恩格斯的信现今很少有人再提起(原因之一,恐怕是人们感到它不便利于制造“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分歧”),马克思的复信和草稿却是赫赫有名。这封复信十分简略,但前三个草稿(共四个草稿,第四稿大致与定稿同)的内容相当丰富,包含有对农村公社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细致分析。综合起来,其核心思想可归结如下。

**农村公社是由于**闭塞落后而遗留下来的古代社会形态的遗迹,它的内部结构中既包含公有制的因素,也包含私有制的因素。农村公社这种“固有的二重性”使它具有向公有制或私有制发展的两种可能性。至于它究竟往哪个方向发展,则完全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认为,设若**是孤立的,那它的公社就一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灭亡。但问题在于**所处的现代环境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西欧的强烈影响,而西欧的社会发展又是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过渡为必然方向,这便使**农村公社获得了某种有利条件,不必重新经历西欧由公社所有制向私有制演化的漫长道路,即“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成为直接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迈进的便利基础。但所有这些都还只是可能性,要想使这些可能性成为现实,就必须尽快进行革命,以便及时打破**国家及其引进的资本主义对公社的种种破坏和瓦解。

马克思写道:“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⑧

初看起来,上述论述颇近似于革命民粹派思想,因此后来一发表就被作为民粹派后裔的社会革命党人欣喜地抓住大加利用;⑨到了今天,它们又被不少论者们拿来作为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证据。但请不要忘记,1881年的这封信和草稿并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问题论述的全部,他们此后在这一问题上还写了大量文献,如今却往往被人们出于实用目的而弃置不顾了。马克思恩格斯为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所写的序言就是其中最重要者之一。

在这个不长的序言中,关于**农村公社命运的正面论述只有一句话:“假如**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不要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它被马克思恩格斯称做“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

⑩它的重要之点在于,恰好着重指出了为恩格斯1875年所提出,而恩格斯在1880年、马克思在1877年和1881年出于某种考虑均未明言的那一原则: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正因其固有的重要性,笔者所见到的不少国外有关论著尽管观点各不相同,但都引用了这段话。

国内情况却不是这样。近十五年来在我们的许多论者那里,对这段话起初有意无意地避而不谈,后来实在避不开时便轻描淡写,化大为小,化有为无。对此大概只能作一个解释:

这段话使这些在“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上大做文章的论者们颇感为难,被迫采取迂回策略。

…………………………

……………………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真的能够跨越吗

1楼 无线电师 1 历史典故 卡夫丁峡谷是个历史典故。公元前321年第二次萨姆尼战争期间,萨姆尼人在古罗马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打败了罗马军队。为了羞辱罗马人,萨姆尼人强迫罗马官兵从牛轭 轭 ,架在牛脖子上的一种套具。 下通过。后来人们便用 卡夫丁峡谷 一词来表示灾难。 2 马克思的设想 马克思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