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以”的特殊用法,古汉语中“以”的意思

2020-11-24 16:41:54 字数 5435 阅读 7204

1楼:匿名用户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1)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古汉语中“以”的意思

2楼:匿名用户

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

不可以拿来换它,这里的以的意思是“拿来”

古汉语中的“以”有什么意思?

3楼:大业风云

1,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急乎?

11,及,连及:富~其邻。

4楼:布衣舞清风

古汉语“以”

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

“《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

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

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例如: ①复以.**一人投河中。

(《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

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因。用单句形式表达因果关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介词“以”来引进原因。例如: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三)“以”的连词用法 “以”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虚化而来的。“以”的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之处,但不能用来表示转折关系。作为连词,“以”所连接的多是动词、形容词及其短语。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可译为“而”、“又”、“而且”等,也可略去不译。例如: ①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战国策·楚策一》)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以”前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后面的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一般可译为“而”,或者略去不译。例如: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 “以”后面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以”前面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一般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②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例①、②“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目的,例③“以”之后的部分是其前行为的结果。

4、表示因果关系 “以”表示因果关系,常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之前。一般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僖公三十年》)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魏公子列传》)

5、表示修饰关系“以”表示修饰关系,一般用来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不译。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6、连接方位短语,一般不译。例如: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史记·陈涉世家》)

5楼:匿名用户

以:1、认为,以为。《战国策 齐策一》:“皆~美于徐公

2、用。屈原《九章 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3、原因。《列子 周穆王》:“宋人执而同其~”

4.介词。因为。《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孙膑~此名显天下”

5、介词。用。《韩非子 难一》:“~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6、介词。凭借。。。的身份,按照。《汉书 张骞传》:“骞~郎应募使月使

7、介词,在。。。的时候。《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8、连词。用法相当于“而”《国语 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有谋”

9、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如“~上”、"~东"。

10、通“已”。已经。《史记 陈涉世家》:“固~怪之矣”。

"曾"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及例句,之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1楼 睢宁一指禅 一 曾 c ng 1 副词,过去发生过 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如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副词,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 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代诗人晏殊的《浣溪沙》 3 通 层 。重叠 有虞之王 烧曾薮 斩群害 以为民...

却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qu 《动》退 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 《动》打退 击退。《六国论》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又 《动使动》使 后退。《信陵君窃符救赵》 北救赵而西却秦。 《动》推却 推辞 拒绝。李斯《谏逐客书》 王者不却众庶。 《动》去 去掉。聂夷中《伤田家》 医得眼前疮,...

何事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古汉语,大多应该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具体意义。不能 望文生义 ! 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2楼 没事别搭理我丶 中国在古汉语的意思如下 而汉语中的 中国 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 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