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2020-11-23 07:41:55 字数 7960 阅读 3829

1楼:匿名用户

què①《动》退;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动》打退;击退。《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又】《动使动》使……后退。《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李斯《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

④《动》去;去掉。聂夷中《伤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⑤《动》回头。《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⑥《副》再;重;又。《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⑦《副》通“恰”,刚刚。《长亭送别》:“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却曲】曲折。

【却苏】死而复苏。

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2楼:没事别搭理我丶

中国在古汉语的意思如下: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

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扩展资料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

一般认为上古的时候,口语与书面语十分接近。《诗》、《论语》等与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离。

上古书面语定型以后,各代一直使用这种语言书写,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这种文言写作的。

古白话古白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

魏晋以后,某些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文字,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古白话的正式形成。

这些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此外,吴语、闽语支(包括闽东语、闽南语等)、粤语和客家语素有语言化石之称 。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

3楼:么破1自我

中国在古汉语意思是: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汉代时,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4楼:**君主

您好。首先,我们要来解释什么是是“中”,才能解释“中国”.朱熹有云:“无一事不合理为中”,所以,万事求合理的国家就是“中国”.

5楼:通灵宝钰

指中原地区,例如“处中国以治万邦”

6楼:许小彤

其内涵外延一直在变化,假若中原沦陷,江左亦可定性为中国

7楼:季风吟

有“城里,都城”的意思。

8楼:匿名用户

现在西方有个说法,叫**王国

也 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什么

9楼:撰辔高翔

(1)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旋见一白酋…英将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

(4)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10楼:匿名用户

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常与“者”配用。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而”字在古汉语中都有什么意思?

11楼:子虞

1、本义,名词:胡须。

而,颊毛也。——《说文》

2、代词: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 大雅 桑柔》

3、连词:表示并列、因果、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而且,而今,而立之年,然而

4、动词

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5、衬足音节,即“而”的几种复合词

‘而已’罢了。

扩展资料:文言版《说文解字》: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

白话版《说文解字》:而,脸颊上的络腮胡子。字形像毛发之形。《周礼》上有句子说,“振作起它的麟和脸颊上的毛” 。所有与而相关的字,都采用“而”作边旁。

详细释义:

〈动〉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通“能”

1、能够。

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2、才能。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12楼:浮生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 “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⑷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⑸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②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⑹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例: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平己。《劝学》

⑺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⑻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通“尔”,你(们),你(们)的。例:

①而翁归。 《促织》②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⑴‘而已’罢了。例:

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卖油翁》

⑵‘而后’然后才,方才。例: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⑶‘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柳毅传》

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以为 在古汉语中是啥意思

13楼:匿名用户

以为_词语解释

【拼音】:yǐ wéi

【解释】:1.认为。

2.作为,用作。3.

“以之为”的省略形式。犹言让他(她)做,把它作为。4.

犹而为,而成。以,而,连词。5.

犹已为,已是。以,通“已”。

14楼:一起回家

狗狗转圈那个开始不注意还以为是cpu风扇呢

15楼:书南从恬

“以为”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的动词。

1、表示“认为”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

(秦始皇自认为功绩超过了史上的五帝。)

2、表示“使……为……”

例如:《战国策·楚策四》: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孙子”指荀子)(孙子离开楚国到了赵国,赵国拜他为上卿)

“以……为……”是“以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为特殊动词。

1、表示“认为”

例如:《韩非子·说林下》:郑人以其子为智。

(郑国人认为他的儿子有智慧)

2、表示“用……做……”

《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人质,兵乃出。

(一定要用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出兵。)

“夫”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16楼:卜祥仑

夫:fu

1.成年男子。贾谊《论积贮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或受之饥:有人就要挨饿。

)【丈夫】成年男子。【夫子】:1)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学生称老师。【夫人】诸侯的妻子或皇帝的妾。后来官吏的妻子也称“夫人”。

2.丈夫。《庄子-让王》:“于是夫负妻戴。”(负:背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3.fu(音扶)。指示代词。

这,那。《左转-成公十六年》:“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

”(社稷之臣:国家所倚靠的大臣。)@又@彼。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独无族姻乎?”

4.语气词。(音扶)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又@放在句尾,表示感慨。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悲夫!”

17楼:匿名用户

夫放在句首当发语词讲,在文章中可作丈夫讲,用在称呼中表尊敬之意,不同语境意思不同,阁下要认真分析。

18楼:百度用户

放在句首读二声,作放语词 表议论…读一声是丈夫的意思

古语中“但”的意思?

19楼:匿名用户

『但』拼音:dàn 注音:ㄉㄢˋ

简体部首:亻 部首笔画:2总笔画:7

繁体部首:人 部首笔画:2 总笔画:7

康熙字典笔画(但:7;)

五笔86:wjgg 五笔98:wjgg 仓颉:oam

四角号码:26210 unicode:u+4f46 规范汉字编号:0774

◎民俗参考

汉字五行:火 是否为常用字:否

姓名学:非姓氏

◎字形结构

[首尾分解查字]:亻旦(rendan) [汉字部件构造]:亻日一

[笔顺编号]:3225111

[笔顺读写]:撇竖竖折横横横

◎康熙字典解释

【子集中】【人字部】 但;康熙笔画:7;页码:页97第21(下面有原图)

【唐韵】徒旱切【韵会】荡旱切【正韵】徒亶切,音诞。徒也,凡也。又空也。

【前汉·食货志】民欲祭祀丧纪,而无用者,钱府以所入工商之贡但賖之。 又语辞。犹言特也,也。

通作亶。详前亶字注。 又与诞通。

【淮南子·说山训】媒但者,非学谩也,但成而生不信。【注】但,诈也。 又但马,一名诞马,散马也。

【宋书·江夏王义恭传】平乗诞马,不过二。【程氏·演繁露】诞马犹徒马。今外官仪从有散马前行,名坐马。

亦曰引马,卽但马也。【辽史】作马。 又【集韵】【韵会】徒案切【正韵】杜晏切,音惮。

义同。 又姓。汉西域都尉但钦,济隂太守但巴,宋有进士但中庸。

 又音鉏。古不知吹人。【淮南子·说林训】使但吹竽,使氐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

【注】但读鉏。 【说文】但,裼也。【正譌】偏**袖也。

借为语辞。

考证:〔又音燕。古不知吹人。

【淮南子·说林训】使但吹竽,使氐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注】但音燕。〕 谨按淮南子注但读燕,言鉏同也。

谓读如燕人之言,鉏非读为燕也。上音燕之燕改鉏,下音燕改读鉏。

现代解释:

基本信息

拼音:dàn

注音:ㄉㄢˋ

简体部首:亻,部外笔画:5,总笔画:7

繁体部首:亻 五笔86&98:wjgg

结构:左右

仓颉:oam

郑码:nka

笔顺编号:3225111

四角号码:2621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4f46[1]

汉字释义

基本字义  1、只,仅,只是:~愿如此。~凡(凡是,只要是)。~分(只要)。

2、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没有叫苦的。

3、徒然:“何~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

4、姓。但姓。[1]详细字义  [解析]但字,由一个单立人和一个旦组成。

单立人,指人。旦,就是天刚亮,太阳还没有升出地平线之时。所以,但字的意义为:

天亮后,人由睡眠的相对静止状态开始转变为相对运动的工作状态,这是不同状态的转变,因此“但”字具有转折的涵义。

【释义】①表示转折:虽然已年过七旬,但精神很好。②只要;凡是:但能节约的就要节约|但凡学过的课文他都能讲出来。③仅;只:但愿如此|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④姓。

【但凡】凡是;只要是。

〖例句〗但凡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努力争取。

【但愿】只希望。

〖例句〗他的童年已经很不幸了,但愿他能有个幸福的晚年。

但《副》

(形声。从人,旦声。①本义: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经传皆以袒为之。②只,仅,不过)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下所以贵者,但以闻声。――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传》

又如:但已(仅此而已);但凭(任凭;随便);但可(只须)

只管,尽管

此系私室,但坐不妨。――《红楼梦》

但《连》

只是;但是――表示转折

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曹丕《与吴质书》

又如:勤锻炼但不要过分

只要――表示假设或条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dàn

①只;仅:~求无过、~愿如此。

②但是;可是:他家住得很远,~从未迟到过。

③姓。【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有《神曲》。

但tán1.姓。汉有都护但钦。见《汉书.匈奴传下》。

但tǎn1.脱去上衣,露出内衣或身体。

但yàn1.古代传说中人名。

何事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古汉语,大多应该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具体意义。不能 望文生义 ! 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2楼 没事别搭理我丶 中国在古汉语的意思如下 而汉语中的 中国 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 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

"曾"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及例句,之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1楼 睢宁一指禅 一 曾 c ng 1 副词,过去发生过 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如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副词,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 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代诗人晏殊的《浣溪沙》 3 通 层 。重叠 有虞之王 烧曾薮 斩群害 以为民...

“负”在古汉语中词性意义和例句,"负"在古汉语中的多种解释

1楼 大丈夫生于乱世 背着东西,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楼 匿名用户 1 驮,背 b i 米。 疚。 重。如释重 。 荆请罪。 2 担任 担 。 责。 累 l i 。 罪。 荷。忍辱 重。 身 重任。 3 仗恃,依靠 隅顽抗。 自 自以为了不起 。 4 遭受 伤。 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