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一杠青年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余年的先秦时代,巩留一带就居住着古老的伊犁塞种人,后塞人被月氏(音rouzhi)人所逐,公元前161年,乌孙联合匈奴击杀月氏王,占据伊犁河流域。匈奴征服西域各国,在伊犁河谷的乌孙国一 度臣服匈奴。汉武帝为了打败匈奴,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同乌孙联盟,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统属。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巩留一地及整个伊犁河流域等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
1932年3月24日巩留正式建县,其辖区为伊犁河以南,喀什河以东,阿布热勒山以南的广大区域,即今巩留全境,昭苏县,特克斯县、察布查尔县东部,新源县西部,尼勒克县、伊宁县部分地区,是伊犁东部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巩留”是汉语名称,为建县时所取。据**年间草成的《巩留县志》手抄本记载,因巩留辖地广阔,故取“巩吉斯、特克斯塔留”前后二字,巧名“巩留”,又因巩留旧为旗屯地,换工轮作,人员流动不定,暗寄“巩固长留”之意。
1946年设置巩留镇,是伊犁东五县中较早兴建的一座城镇。新中国成立前,巩留镇是
伊犁东五县的农贸产品集散中心,市场沿街而设。1950年5月,在原三区革命县**的基础上,经改组、调整和充实,成立代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新政权--巩留县人民**,隶属伊犁地区。1954年2月19日,巩留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9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巩留县第一届委员会召开。
同年底,撤伊犁地区建制,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划为州直属县。1957年伊犁地区再次撤消,巩留县又复归伊犁州直辖,巩留县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组建起自己工业体系雏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商业供销网络,农牧业基础地位大大加强,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交通、邮电、文教、科技、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巩留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直到1985年伊犁地区建制复设,巩留县隶属伊犁行署。
自此巩留县政权建设逐步走向正规。2001年,撤消伊犁地区行署,巩留县直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折叠古迹
1.斯木塔斯古石:位于雅玛渡以南布尔汗套山原草场中.
有三根古石桩,东面两根,西面一根,两处相距100米.西边石桩出地面约1米,东侧刻有不规划图形.东面两根相距10米出土部分0.
5米,均有刻蚀痕迹.石桩为何而立,刻蚀图形何意,缺少考证.可能为突厥人部标记。
2.卡拉萨依石碑:位于萨尔布群峡谷支沟卡拉萨依沟山顶.共有两块沙岗岩石碑,相距8米,出土部分0.8米,两碑两面均刻有文字,无人识别,系何种民族遗迹,缺乏考证.
3.铁力木图岩文:位于塔斯托别乡铁力木图沟内.
铁力木图为蒙古语,系磨坊之意,传说该地曾建有磨坊.进主沟8公里沿右支沟行500米,右坡之上有两块平坦如壁的褐色直立石块,相距约5米,其上刻有数行文字,竖行排列,状如蒙文.其中一石右下角有一似人图形部分字迹因风雨侵蚀,已不清晰,其余保存尚好。
4.萨尔布群岩画:位于萨尔布群以南,路西岩石上.刻有鹿,羊,各种符号,古朴简洁,生动.不远处,路西一块石头上刻有状似马掌印的图案,传说为藏宝方位标记。
折叠古墓
⒈萨尔布群古墓群:为巩留县古墓数量最多的一处古墓群.总数达600余座.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乌孙古墓。
⒉伊力格代古墓群:位于塔斯托别乡伊力格代村伊力格代沟东西两侧.有100余座乌孙古墓.
其中有30余座石头封顶墓,墓顶石头均为鹅卵石,大者有1立米米之巨.此地无卵石,巨石从何而来,如何搬运至此,成为不解之迷。
⒊阿克塔木古墓群:位于阿尕尔森乡阿克塔木牧业村村西土岗两侧,有众多小型土墩墓.有的几如平地.当地人称加勒托别,意为马鬃一样众多的土堆.推测可能为塞人至乌孙时期古墓。
⒋巩额尔墩喀比尔古墓群:位于阿尔森乡二道湾东部,头道湾南部,共15座.大小不等一般就约2--3米,围长100--200米,为巩留乌孙古墓中比较典型的墓群。
⒌阔克加孜古墓群:位于吉尔格朗乡,有100余座石封顶墓和土堆墓。
⒍奥尔塔克尔古墓群:略,景点中已作介绍。
⒎莫乎尔古墓群:分布于整个莫乎尔山沟中,计有大小100余座,南部5个最大,为卵石封顶墓.曾出土青铜器,陶瓷等文物。
折叠出土文物
巩留地域历史上为古代西域诸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文物存量大,已知比较珍贵的出土 文物有以下诸种:
⒈青铜盘:共两面,分别出土于莫乎尔乡和提克阿热克乡,均为80厘米见方,工艺高超为战国时期文物.一面存地区博物馆.
⒉青铜腹:共两个,出土于恰西及塔斯托别乡.园口鼓腹,高50厘米左右,外表饰以花纹及鸟兽图案,铸造工艺高超,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文物,存地区博物馆.
3.石人及手石器:1984年出土于阿尕森乡,系牧民打墙时从地下挖出.
石人在高80厘米,腹围30厘米的长棒状卵石上雕凿而成.脑后三辫,腹有系腰,造型古朴,生动.石器为一扇园形卵石,长约25厘米,宽约18厘米,厚6厘米.
石人存县文化馆,石器存地区博物馆.
⒋石羊:出土于库尔德宁江布峡谷,为一卧姿公羊.长15厘米,厚6--7厘米,高4--5厘米,栩栩如生,油润光滑,极为珍贵.存地区博物馆.
⒌锍金铜人像:出地于江布峡谷,据知情人介绍,为下有底座,头顶尖帽,高约20厘米,站姿锍金铜人像.仅追回残片,鉴定为锍金铜像.残片存地区博物馆.
⒍铜佛:1996年出土于塔斯托别乡,为牧民打墙时从地下挖出,为半身铜佛,高约20厘米.存地区博物馆.
⒎青铜戟:1984年春,县委办公室主任李云哲在塔斯托别乡植树时,从地下挖出.长约17厘米,中间一横叉长约4--5厘米,下有可安长杆的铜窟,为既可刺,又可挑的古代兵器.
存地区博物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2楼:离开以后
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 ,最早见于中国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汉时伊犁为乌孙国属地,显庆二年(657年),唐朝**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统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武周长安二年(702年)改隶新设置的北庭都护府。
公元657年,唐朝**命苏定方为伊丽道大总管,进军伊犁,以万人击溃了阿史那鲁的十万大军,并兵分南、北两路乘胜追击进军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再次统一了西域。
唐朝****在西域实行了和内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针对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这一特殊情况,采用羁縻性质的都督府州制度进行管理,任命和册封当地各族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允许世袭。他们作为唐朝**的**,领取俸禄,具体负责当地日常行政事务,在伊犁及其邻近地区设置了洁山、盐泊、双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内设了功、仓、户、兵、法等专职官司吏,并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叶的交通线上,设置了完整严密的驿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设官轩守,征收赋税外,还加强了军事部署 ,从内地调拨了大批常备军队驻防伊犁,归北大庭大都护府直接指挥。唐朝在伊犁的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国内地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维护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畅通和繁荣,使伊犁与中原的统一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后期,伊犁地方的主体民族为突厥旧属葛逻禄部,葛逻禄与回纥、牙格马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领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称“桃花石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
1124年,东北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万里西迁至西域,1131年灭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罗禄部即臣服于西辽王朝。在这一时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马城,赤木儿城兴建,并发展成为丝路北道上的重镇。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诸部落,建立蒙古帝国,后又向西进军,开始征服西域,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逻禄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动摇了西辽的统治。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经伊犁河谷,出征中亚,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亚广大地区后,将伊犁等广阔土地分封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史称察合台汗国。
伊犁虽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于伊犁的战略地位,蒙古帝国和以后的元朝****实际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忽必烈于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镇阿里马城。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将窝阔台兀鲁斯领地划归察合台汗国,元朝的统治达到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地区。
16世纪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于四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进入新疆的瓦刺又称厄鲁特、卫拉特、内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中的准噶尔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以伊犁为会宗之地”。
清朝**统有伊犁,始自对准噶尔的平定,1755年,清朝**在断续数十年对准噶尔部的征战后,乘准噶尔内讧之际,发兵讨伐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大获全胜,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格登山碑。
清朝统一西域后,于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当时新疆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城镇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和哈萨克各部。
尔后在伊犁将军所在地——伊犁河谷开始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远城为伊犁将军驻地,也是当时新疆政治、军事中心。
1950年设伊犁专区,专署驻伊宁县。辖伊宁(驻宁远)、绥定、霍城、温泉、博乐、精河、巩哈、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伊宁等12县。
1952年由伊宁县析置伊宁市,属伊犁专署领导。伊犁专署驻伊宁市。辖1市、12县。
1953年巩哈县改名为倪利克县。
1954年原倪利克县改名为尼勒克县。
1954年3月25日宁西县改称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将温泉、博乐、精河3县划归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区。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成立后,伊犁专区属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
1955年撤销伊犁专区,原伊犁专区所属伊宁、绥定、霍城、新源、巩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苏等8县和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原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区改设)改由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
1957年伊宁县驻地迁吉里圩孜。
1965年绥定县改名为水定县。
1966年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霍城县迁驻水定镇。
1975年设立伊犁地区,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伊犁地区驻伊宁市。原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和伊宁(驻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驻水定)等7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地区。
辖1市、7县、1自治县。
1979年,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
1984年9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1985年正式成立。
2001年3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决定撤销伊犁地区,变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管理体制。2001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伊犁地区。
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县级霍尔果斯市,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