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特点,什么是地域文化

2020-11-19 19:24:42 字数 6447 阅读 1780

1楼:百度用户

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

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

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

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汉高祖刘邦的例子 —— 老乡被重用(方言比较方便)—— 之后每个朝代都差不多

宋太祖—— 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说方言北方人听不懂

李莲英祖籍绍兴,却不会说绍兴话

翁同和祖籍江苏常熟,却也不会说那里话

这两个人都是在北方长大的,所以不会有语言问题,而且已经隶属于北方的文化 八大菜系

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如**的酥油茶 à 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

高级的川菜是不辣的

饮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 宗教意识比较淡薄是中国人的习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

四川–二郎神–都江堰为李冰所修,据说二郎神是李冰的儿子,负责治水,而四川有水灾与旱灾,所以会信奉他。

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

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

江南信蚕桑娘娘

福建信妈祖(海上保护神 –林默– 能看病,救护落难海员,后来死在救助海难时,被认为成为女神了 – 从宋朝到清朝,妈祖显灵救船的记录很多,于是她开始被供奉)

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寺庙、宝塔、衙门= 公共建筑 = 讲究排场与等级,不能反映地方实际

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建筑材料等)

一些地方住窑洞,是地理条件决定的,也是因为穷和没有木材、石料

福建土楼也是适合当地特点的

外地引进的建筑,要么是富人的奢侈品,要么是一时流行

不过,若是外来建筑能适应地方特点,则也可能成为地方建筑特色

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就是殖民地时期英国人引入的外来建筑风格,不过已经被上海人所接纳,而做了一点改变,成为了上海的地方特色。 -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

地理差异大 – 物质基础差异大 – 生活习惯差异大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不同 – 中国被分为很多不同的区域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桐柏山脉,大别山脉,秦岭

陕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统一后从军事角度的考虑,打破了文化差异。所以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后,想让老家受好处,搞了个中都(安徽凤阳),但是地理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还是无法改变。清代时为了让两边经济平衡,把它从南到北分为安徽与江苏。

南北的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

地域文化离开了自然环境则很难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关外的满族旗人进京后就变了文化。

外来民族(游牧文化)历史上多次进入中原,接受汉文化(农业文化),还是因为汉人的土地更适合于农业发展。

地理间文化差异大是应该古代交通运输能力差。

当时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运河,最快速度从杭州到北京还需要很长时间。

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物质的交流是很难的,因为运粮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东南经济好,但是向西北运输的时候就很难,因为逆流而上

交流运输不便导致了地方的分割 –区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习惯 – 长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对这个地方就产生了观念与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区的人就会对一些高山产生了崇拜,认为神灵就住在山上。

汉族(华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岳

南方人勤劳,北方人懒散,与气候与地理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古代的时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适宜耕种,久而久之也就懒散了。南方则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气候上允许反复耕种,所以南方人要勤劳耕种,所以就勤劳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个孩子不容易,所以妇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亲死了,母亲要嫁给儿子继续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区有“典妻”习俗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后的大移民 —— 我们的根究竟在**?

流动人口对当地文化不一定有归属感,而移民则不同,会有所接纳。

移民接纳或者改变当地的文化。

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华夏先民南下,将中原文化扩展到全国。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中国开始一个世纪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传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时,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经不比北方落后了。

不过影响较大的还是近代(清朝以后)

对今天地域文化影响最大的还是近代的移民。

历史上,江西人迁到湖广,湖广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间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军平四川时,四川人口所剩无己,于是移民进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运动。

后来又有四川人迁到云南贵州,于是他们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体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乡洪洞大槐树,其实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树下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闯关东(1860年开始,清朝取消对东北的封禁)

“关东”是所谓的满族清王朝的“龙兴之地”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为了巩固边疆所以允许汉人进关外,所以今天东北人的祖先不仅仅有游牧的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还有历代移民关外的汉民,北方中原人。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变。= 中外移民共同的产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万多一点

1900年 人口100万

1949年 人口600万

上海人的**

(1)当地农民

(2)苏州与浙江的移民 – 他们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来就是中国当时最发达的

(3)外国人 –外国文化被引入中国

1942年时,外籍侨民有12万多

解放初为2.8万,以后又不断减少

(4)犹太人 –上海不喜欢签证手续

上海成为东西文化,中国各地文化汇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较开放 80%为外来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来语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占40%,外来60%(多为平民,早期安徽,河北为主)

·军旅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产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军事移民驻守边关-天津卫,为江淮一代来的人(今多安徽北部) – 明代时一直都是同一个地方征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统一。天津话,就是当时那些人的口音改变了当地口音。

文化离不开人。

影响当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数量占强势时,或在政治经济方面占强势,外来文化将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数量少,没有经济社会地位,本地文化将被保留,移民将接受当地文化

·土客相当,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伟人的作用。 **集权之前,分封割据是主流。西周分封71个诸侯国,因为当时的交流不便利,**无法直接管理地方。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影响巨大 – 各个诸侯国的习惯为君王所定的,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比如说 北魏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所以统治者一直推广农业(本业),不支持其他行业(末业)发展

(历史上学者们都认为农业最重要,因此重农轻商,不断推广农业)

解放以后,大力推广以北方现代中原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方言已经开始消亡。

台湾也是如此。国民党政权到台湾后,蒋介石大力推广国语,以凝聚来自各地的人。

旗袍与所谓的唐装都是满人入关后强制推广的 —— 反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清朝时,中国的服饰被改了。 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因此也会有所改变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响

椅子与床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产物

中国的民乐也基本是少数民族来的,从西方传过来的。

石窟等艺术也都是以少数民族的为主

什么是地域文化

2楼:匿名用户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专家主张,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扩展资料

在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发展格局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多姿多彩、争奇斗艳的地域文化。如从夏商周三代到战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甘陇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

在这些地域文化中,只有齐鲁文化在秦汉时期完成了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转化,其他地域文化只是作为文化的因子融入了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孔子站在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上将传统的政治与道德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因而给齐鲁文化注入了新的灵魂。有了儒家学说,齐鲁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到了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学,对稳固大一统的**集权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它既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又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可,是中国宗法农业社会最适宜的意识形态。

3楼:demon陌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

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创新的理论思维,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灵魂,也是地域文化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惟有站在时代高度,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

4楼:金牛咲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

经过再三研究、反复**,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扩展资料

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学、藏学、徽学。

1、敦煌学

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义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

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藏学

又称藏学、**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中国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

中国设立了**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创办了《**研究》、《中国藏学》、《中国**》、《雪域文化》、《**佛教》、《**社会发展研究》、《**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

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

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3、徽州学

简称徽学,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

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经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为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

(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为研究逐步阶段。建国后,学术界对徽学研究又有发展,研究人员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这一阶段在1966-1976年间形成绝响。

(3)、从文革结束至1993年为徽学学科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徽学逐步引起全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各级**的支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史料不断得到整理搜集,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1993年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徽学开始走向全国。

(4)、1994年至今为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使徽学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襄举的学术事业。

中国人在长相上有没有地域特点,中国人的长相有哪些地域特点?

1楼 匿名用户 这个是有的,但是不是很大,从外观上几乎分辨不出,如果结合口音和生活习惯,就可以分出来了 2楼 匿名用户 当然有了。 南方和北方很明显 3楼 匿名用户 有 每个人的基因不一样 中国人在长相上有没有地域特点? 4楼 匿名用户 大家都知道,中国疆域极广,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横跨五个时区...

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 20

1楼 匿名用户 菲律宾 1946年独立 1950年以后, 开始限制消费品进口,实行外汇管制,鼓励发展替代进口商品的工业 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取经济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取得一定成效 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 中等收入国家 菲律宾的外项型工业比较发达 越南 1945年独立 1976年宣布全...

求传统民居的特点、建筑特色、内部构造、文化内涵、样子

1楼 雪飘 雨落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 导弹发射基地 ,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 导弹发射基地 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 土楼。笑话听过后一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