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为 在古汉语中的几种意思

2020-11-29 14:27:48 字数 5462 阅读 6222

1楼:枫桥映月夜泊

◎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 往,到:“吾欲~南海”。

为 在古汉语中的几种意思

2楼:寒梅一点香

1)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2)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

(4)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5)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之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3楼:匿名用户

之,读音是:zhī,在古代有以下意思:

1、用作介词,意思是:的、底。

古文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

释义:夫子的文章。

2、用作介词,意思是:于。

古文出处:先秦·戴圣《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释义: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

3、用作介词,意思是:诸、之于。

古文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释义: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漯水,将它们导流入海;开通汝水、汉水,疏浚淮水、泗水,将它们导入长江。

4、用作连词,意思是:与、及。

古文出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释义:快乐和悲伤都是内心的感觉。

5、用作连词,意思是:而。

古文出处:战国·佚名《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释义: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

6、用作连词,意思是:若、如果。

古文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释义: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7、用作连词,意思是:则。

古文出处: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释义:所以老百姓是不会经常在一个地方的,有利就聚集,没有则散了。

8、用作助词,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

古文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释义:恨了很久了。

9、用作代词,意思是:他、彼。

古文出处:春秋战国·孔子《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释义: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

10、用作代词,意思是:其、他的。

古文出处: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释义:于是叫她把聘礼返还给婆家。

11、用作代词,意思是:此、这个。

古文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释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

12、用作动词,意思是:往。

古文出处:唐·李白的诗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前往广陵

13、用作动词,意思是: 至、到。

古文出处: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着也。」

释义:这是从少到多,从小到大。

14、用作动词,意思是:是、为。

古文出处: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释义: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

15、用作动词,意思是:取用。

古文出处:战国·佚名《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释义:所以,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改而使用他的短处,即使是尧这样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

16、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4楼:匿名用户

1、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白话释义:之,到的意思。

2、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白话释义:宣王说南郭处士来吹竽。

3、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白话释义: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生意,遇到了。

4、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白话释义:谢庄精通武术的年轻的。

组词如下:

谓之、之罘、假之、加之、之无、下之、之个、等之、之于、之而、卒之、之上、犹之、朝之、有之、则之、为之、要之、久之、次之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组词解释:

1、谓之:称这是。

2、之罘:山名。也作 芝罘 ,在今 山东 烟台市 北。

3、假之:假若。

4、加之: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天气闷热,~窗外车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

5、之无:之字与无字。

5楼:萨摩耶好丑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出处:《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

朝代:春秋时期

白话释义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2、指示代词,这 。

出处:《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

朝代:战国时期

白话释义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朝代:西汉

白话释义

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

出处:《指南录后序》:“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朝代:南宋

白话释义

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5、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出处:《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朝代:西汉

白话释义

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

6、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出处:《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朝代:北宋

白话释义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7、音节助词,无实义。

出处:《项脊轩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朝代:明代

白话释义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6楼:匿名用户

“之”分别有以下意思: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举例: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举例:“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举例:久而久之。

7、往,到;举例:“吾欲之南海”。

扩展资料

“之”在古文中的用法

1、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4、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5、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6、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8、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9、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10、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11、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2、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13、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14、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15、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曾"在古汉语中的意思及例句,之在古汉语中的意思

1楼 睢宁一指禅 一 曾 c ng 1 副词,过去发生过 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如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宋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副词,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 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代诗人晏殊的《浣溪沙》 3 通 层 。重叠 有虞之王 烧曾薮 斩群害 以为民...

古汉语中“以”的特殊用法,古汉语中“以”的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以 1 因为,由于 例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臣是以无请也。 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心中有足乐者...

何事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1楼 匿名用户 古汉语,大多应该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具体意义。不能 望文生义 ! 中国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 2楼 没事别搭理我丶 中国在古汉语的意思如下 而汉语中的 中国 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 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