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永乐大典,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
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编辑本段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
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
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编辑本段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宬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编辑本段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而这些**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即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
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4.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 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
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编辑本段收藏故事
一、田中庆太郎(1881—1951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
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
当时其**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
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
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
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编辑本段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
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讬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
而时当韩侂胄北伐败衄,和议再成,故于内修外攘、交邻经武之道,尤惓惓焉。至卒葬之类,并阙而不释。考宋代于丧服之制,避忌颇深。
如“何居”“居字”语出《檀弓》,《礼部韵略》即不载,其他可知。溪之不释此类,盖当时讲幄之体也。嘉定癸未五月,溪长子桷锓本金陵学舍,沈光序之。
宝庆丙戌,牛大年复刻于泰州。其《序》称是书期于启沃君德,天下学士不可得而闻。盖非经生训诂家言,故流传未广。
陈氏《书录解题》不著于录,殆以是欤?《宋史·艺文志》作十卷。王瓒《温州志》作三卷。
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外间绝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所采,尚散见《经》文各条之下。今谨为裒辑校正,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三年,襄公十六年三月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所阙,则取黄震《日抄》所引补之。
仍从《宋史》厘为四卷,而每卷。又各分上、下。其所释《经》文,多从《左氏》,故其间从《公》、《谷》者并附案语于下方焉。
数字化现状
《永乐大典》电子版现已由日本凯希株式会社出品,北京创新力博数码科技****为中国大陆总**,在计算机上能进行全文检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阅读和研究。
编辑本段修复问题
2003年7月,首都几家报纸大都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了历时九个月,国宝《永乐大典》修复完毕的好消息。《永乐大典》的修复工作,就是由10位古籍修复专家来完成的。国家图
书馆前任善本特藏修复组组长、副馆员杜伟生先生是位资深的古籍、旧字画修复专家,他既是《永乐大典》修复者,又是这项修复工程的领导者之一,本来面目全非的古旧书籍、字画,经他修复后,便神奇般地恢复了它本来的神采,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珍宝
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书籍有哪些,有什么中国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书刊介绍一下
1楼 王文渊 凡诸子百家,皆为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四书五经,老子 孙子 韩非 处处透出圣人之道。可渐渐习之。 切不可贪多粗略。宁可一本读透,足以安身一世。古语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诚哉。 有什么中国人文历史方面的书籍,书刊介绍一下 2楼 各种怪 1 中华上下五千年 201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图书 ,我...
我国古代都有哪些描写医药的书籍,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医学书籍?
1楼 匿名用户 《月王药诊》 亦泽《医法月王论》 《藏本草》 《图鉴》 《吾三卷香》 《金汁甘露宝瓶札记》 《寿世保元》 《黔囊》 《重庆堂随笔》 《本草备要》 《本草二经》 《本草问答》 《本草从新》 《本草纲目拾遗》 《药性考》 《本草再新》 《柑园小识》 《四川通志》 《本草图说》 《纲目拾遗...
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1楼 匿名用户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 节。 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2楼 用户名用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什么时间开始过春节?中科院紫金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