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寒食雨》鉴赏

2021-08-17 13:34:48 字数 4504 阅读 1505

1楼:匿名用户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 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一.

关于诗的题目在《苏轼全集》及各种选本,都是作“黄州寒食雨”,而在《黄州寒食诗帖》里东坡先生亲笔书写的是“黄州寒食”。“黄州寒食雨”这个题目给人的印象是,作品表现的主题是“黄州寒食时节连绵的淫雨”,而“黄州寒食”这个题目给人印象是,作品表现的主题是“在黄州寒食时作者自己的感受”,题目去掉一个雨字,这首诗所表现的作者悲惨的境地和凄苦的苍凉惆怅心境就更突出、醒目。也许在黄州写这首诗时,出于对前途命运的不可知,作者比较谨慎,用一个雨字来掩饰心中的苦闷,而在作者被重新起用以后,再回过头来看,觉得“黄州寒食”这个题目更能表现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同时也认为这个题目不会再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

余以为对于作品,作者本人有权改动作品的部分内容,当然包括标题。这首诗的题目去掉“雨”字以后,更醒目更传神,而不会引起误读和歧义,同时也尊重东坡先生的意愿,所以我人为这首诗的题目应尊重东坡先生,当以 “黄州寒食”为题。 二.

关于海棠花:苏轼以“燕支雪(胭脂雪)”来形容海棠的美丽动人,又以“泥污”来表现对海棠的遭遇的同情,对海棠绽开最盛、最美的时光被淫雨摧残表示十分痛惜。联想到去年东坡先生“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对海棠花盛开的短暂时光的珍惜,今年淫雨连绵,东坡先生因病卧床,对海棠花在凄风苦雨之中无人呵护的悲惨命运的关切,这也是先生自己对自己坎坷命运的宣泄。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是对这种状况无奈的叹息。而“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是在说海棠花,也是在说自己。

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大概可以对“病起头已白”的最好注释。 东坡先生对海棠花情有独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到闸口探望学生邵民瞻,并将所携海棠栽植于邵氏天远堂前。之后,苏轼来书必问:

“海棠无恙乎?”邵氏则报:“海棠无恙。

”苏轼《志林·记游定惠院》曾经记有:“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开时,必为置酒,已五醉其下矣。

”苏轼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陈迩冬先生在“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句下注释写道:

“这句意思是:莫非是好事之徒把它从西蜀移来?西蜀海棠最盛,蜀产香海棠也最名贵,作者(苏轼)的家乡,有‘香海棠国’之称。

”陈迩冬先生又在“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一句下注释写道:俱,指上文“绝艳”与“衰朽”,亦即海棠和作者(苏轼)自己——都是天涯流落。

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东坡先生到黄州不久初访海棠之作。苏轼《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岗上归二首》“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句,言海棠已谢,也是对自己空怀报国之心,被小人所中伤无法施展胸中远大报复的叹息。 东坡先生在《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集之为诗故词无伦次》有 “柯丘海棠吾有诗,独笑深林谁敢侮。

”之句,也是藉海棠的高贵孤傲表达自己的卓然不群的性格和品质。东坡先生在《寓斋之东……有海棠一株……》诗:中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清春睡足”之句,亦是用“春睡足”来表现海棠的美丽、庄重和高贵。

先生以杨贵妃之风流喻海棠的美,写含苞待放的海棠花,写出爱花、惜花的深情。惜花实是惜己,借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 苏轼:

《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千家诗》注释,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借意以咏海棠。

言东风荡漾,月转回廊,我欲玩(赏)名花,恐花欲睡,故烧红烛以照花容而为宴乐也。这里可以帮我们理解,东坡先生为何在病中还那么关心海棠花的情感。 三.

关于春江欲入户《与司马温公五首·其三》寓居去江干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虽有窘乏之忧,顾已布褐藜藿而已。东坡先生在黄州的这个家,“去江干无十步”,古代步也是长度单位,周朝以八尺为一步,秦朝以六尺为一步,在四五十年代,农村丈量土地时以五尺为一步。

这里的“无十步”应是一个概数,但也说明东坡先生的家紧紧地靠在江边,这在热爱山水的东坡先生认为是“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但对于“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却是无限烦恼的了。 “两月秋萧瑟”东坡先生是说,寒食本是春天的节令,但由于“苦雨”却变成了秋天的景色,也是暗喻作者自己是满眼萧瑟的凄苦境遇和悲凉身世。

四.关于寒食寒食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

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苏轼《与李公择十七首·十二》:

“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虚掷,四时之美,无如此节者。”寒食对古代文人,是表现他的个人道德,表现个人对国家、对天子的忠诚;也是表现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寒食在春天,也是人们对对春天的感念,对生活的热爱。

而重阳则是表现古代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个人的高贵品格,对朋友亲人的惦念之情,对秋天收获的喜悦。苏轼诗《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

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安贫守静者也》有“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句,亦为此诗作注。

五.关于宫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宫门深九重”表现出东坡先生忠君爱国思想,宋朝面对金和西夏的威胁,毫无军事准备,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面对强敌,毫不设防的无奈。也吐露出希望朝廷能够想起他这个对朝廷无限忠诚的人,尽管这个希望是渺茫的,但作为东坡先生自己,却始终不渝的希望能为朝廷、为国家竭尽忠诚。

苏轼诗《黄州春日四绝·之一》“楚乡春冷早梅天,柳色波光已斗妍。淮上雁行皆北向,可无消息到侬边。”也是吐露出东坡先生对来自朝廷消息的渴望。

亦可帮我们理解“拱门深九重”的含义。 东坡先生对自己饱学经史,背负着父辈的无限希望,却报国无门,时值寒食,也不能回故乡扫墓,这个坟墓不仅有父母祖先,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妻王弗的坟墓。祖坟在长江上游,自己却在长江边上的黄州,面对浩浩荡荡“欲入户”的漫漫江水,和无休无止的淫雨,其苦闷的心情跃然纸上。

苏轼在写给堂兄子安的信中有“老兄嫂团坐火炉头,环列儿女,坟墓咫尺,亲眷满目,便是人间第一等好事,更何所羡。”(《与子安兄七首之一》)就会从侧面理解诗人“坟墓在万里”这句诗中所表达出的对家人团聚,对家乡的思念,对平常人家所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的祈望。 六.

关于空疱煮寒菜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中有“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之句,可见东坡先生当时已经穷困到没有钻木取火所必须的榆、柳之木,所用“沟中枯木”取火,“钻斫不然(燃)”。黄州使君分给苏轼新火以后,先生感慨之余,特作诗以记之。

同一首诗中“起携蜡炬绕空屋,欲事烹煎无一可”之句,当为“空庖煮寒菜”的最好注释。 在《大寒步至东坡赠巢三》中有“空床敛败絮,破灶郁生薪。“的诗句, “破灶郁生薪”的破灶,即“烧湿苇”之破灶。

生薪,刚砍下来还活着的柴火,可以理解为还没有干的柴火,湿芦苇当然是“生薪”的一种了,不仅没有取火用的榆、柳之类木材,连劈材枝材也没有,只能“烧湿苇”,破灶本来就不聚气,作饭时四处冒烟,而又是湿芦苇,就更是火少烟多,偏又是连续两个月的淫雨,烟不往上升,就更烟气熏人,真实的反映出东坡先生当时的困顿情况。 东坡先生《答秦太虚七首》之四:“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杈挑取一块,即藏去杈,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同时先生《蜜酒歌》中“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都是先生在黄州贫困至极的真实的生活写照。 七.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处东坡先生以“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表示自己没有重新起用的希望。东坡先生《伯父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人稀野店休安枕,路入灵关稳跨驴。

’安节将去为诵此句因以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送之》 “东阡在何许,寒食江头路。”“临分亦泫然,不为穷途泣。”阮籍是三国时魏国文学家,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在司马氏的统治之下,对现实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终日饮酒昏酣,佯狂放诞。史书记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西汉梁安国早年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得罪下狱,蒙县狱吏田甲侮辱他,安国警告他说:“死灰难道就不能再行燃烧吗?”后来用“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失宠的人重新得到起用。

这首诗是东坡先生在黄州所写的诗中最为真情流露的一首,读起来如同老友叙谈家常,听他娓娓道来,句句真情,没有雕琢的痕迹。像:“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的开头,平铺直叙,信手拈来,更显得亲切。

而“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之句两个“病”字重复,在一般的诗里绝不会这样修辞,但东坡先生这样写出来后,给人的印象更深。“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之句是诗的高潮所在,如果是一般人,精心修饰,可能会将“坟墓在万里”改写成“坟墓远万里”,这样对仗会显得更工整一些,但凄美的效果就相去甚远了。这首诗美就美在苍凉惆怅,有感而发,所以就情真意切,而情真意切,就更突显出其意境无比苍凉,而这凄美的意境,使人读后,对诗人的坎坷境遇产生出悲悯和同情,这种情感,经千年而不衰,所以这首诗,应推为东坡先生诗中精品,应当说,除杜甫以外,再也没有人能写得出来。

苏轼《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如何理解

1楼 个人认为是积极的。 给你分析下这句诗的意境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 萧瑟 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 相应...

阅读《东坡》,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东坡苏轼)雨洗东

1楼 百度用户 小题1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小题2 铿然 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 乐观旷达的情怀。...

鉴赏周邦彦(宋)的苏幕遮回答(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1楼 1 运用了动静结合 比拟的表现手法。。三 四句写静中有 噪, 鸟雀呼晴 ,一 呼 字,运用比拟,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 ,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2 下阕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