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是谁创造的

2021-08-11 13:12:48 字数 4736 阅读 4811

1楼:匿名用户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为历代通俗文学所使用的书面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

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2楼:匿名用户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的肇始”。   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

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

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   首届“公安派文学”讨论中,许多学者认为“公安派推崇白话文学可视为‘五四‘新文学之前驱’”一般地,我们认为从北宋到清末是“白话文”潜伏、蓄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作品有宋元的话本、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明清的**如《水浒传》、《金瓶梅》等等。“白话文”作为一个“口号”与“术语”的出现与晚清白话文运动有紧密联系。

“新诗派”的先行者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力主“诗界革命”;南社主将柳亚子主持《自治白话报》,文章以白话文为主。这期间“有裘廷梁等呼吁提倡白话文”。1887年出现了近代最早的 胡适白话报——《申报》的副刊。

“根据现今能找到的资料,清末最后约十年间,出现过140份白话报和杂志。”   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是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属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晚清的白话文和现在的白话文不同,那不是白话文学,只是因为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些字,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文写文章可得到较大的效力。”“现在白话文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白话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语体范畴,是不同于用“白话”写文章的文学现象,其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是“五四”的白话文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倡导“活文学”,是整个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同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与之呼应。随后,胡适又有《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提出“作诗如作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等主张。

这期间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钱玄同等都纷纷撰文阐明自己对“文学革命”的观点。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

“‘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⑿较之胡适的激进、偏执、决绝的姿态,周作人略为冷静,他在强调文字改革的同时,更重视思想的改革与转换,否则虽用了白话“思想仍然荒谬,仍然有害”,“古文与白话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难分。”刘半农也认为文言、白话“各有所长,各有不相及之处”。

“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这标志“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但是“白话文”内部也面临着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的脱离。

对此胡适早就有所意识,“若今后之文人不能为五四造一可传世之白话文学……决无以服古文家之心也”。就此而言,白话**《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无不具有开创或奠基的意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白话书面语创作在各种体裁一一,并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

其中争论最大的是白话诗歌(新诗)。胡适的创作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却带来了“非诗化”的倾向;郭沫若《女神》则能较重视诗歌本身的规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创作是前二者的反拨,使诗歌走向“规范化”,并在“新”、“旧”的联系中,确立了白话诗的现代美学原则。

是谁把古文发明为白话文的?

3楼:匿名用户

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平民阶层通过努力形成的。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清末的“新文体”是夹用口语的“通俗文言文”。“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象小脚放大的“语录体”。

三十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改革趋于成熟。

言文脱节、格式束缚,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人出来反对。唐代韩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对骈体,史称“文起八代之衰”。八代:

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骈体起源于汉魏,成熟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称“四六文”。韩愈反对这种注重形式、束缚思想的文体,提倡接近口语、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的时代,所以称为“古文运动”。

“古文”其名,“革新”其实。

唐代寺庙,宣传佛教,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群众。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图画称为“变相”,说唱底本称为“变文”。

有散文韵文相间的,有全部散文的。后世发展成为鼓词和弹词。这是早期的白话文学。

宋代的“语录”是又一种早期的白话文学。起初,禅宗佛徒辑录师傅言谈,用口语体。后来,宋**学家程颢、程颐的门人,也用口语体记录老师的言论。

“语录体”是一种白话文,具有小脚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脚”风味。

宋元间又有“话本”。这是说书人讲说故事的底本。“话”是故事,“本”是底本,分为**和讲史两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是浅近文言的长篇。

明清的章回**,例如《金瓶梅》、《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用当时的白话书写,使白话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文学正宗是文言文。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兴起称为“新文体”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反对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写的新诗,是文体解放的开路先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

裘廷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话、废文言”。他说:白话有“八益”,其中“省日力(时间)、免枉读(误解)、便幼学、炼心力(思想)、便贫民”等项是先进思想。

陈荣衮是提倡报纸改用白话的第一人。王照制订官话字母,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这时候,各地出版了多种白话的小型报刊。

白话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不是文学正宗,没有法定地位。

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旧文学不是指旧时期的文学,而是指旧性质的文学,它的特点是文体是文言的, 内容是陈腐的,思想是封建的。

新文学不是指新时期的文学,而是指新性质的文学,它的特点是文体是白话的,内容是新颖的,思想是革命的。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

”⑿较之胡适的激进、偏执、决绝的姿态,周作人略为冷静,他在强调文字改革的同时,更重视思想的改革与转换,否则虽用了白话“思想仍然荒谬,仍然有害”,“古文与白话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死活也难分。”刘半农也认为文言、白话“各有所长,各有不相及之处”。“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

”这标志“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初步胜利,但是“白话文”内部也面临着严重问题:美学意蕴的缺乏;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的脱离。对此胡适早就有所意识,“若今后之文人不能为五四造一可传世之白话文学……决无以服古文家之心也”。

就此而言,白话**《狂人日记》、诗集《尝试集》、周作人“美文”系列、“冰心体”**无不具有开创或奠基的意义。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白话书面语创作在各种体裁一一,并在实践中接受了检验。其中争论最大的是白话诗歌(新诗)。

胡适的创作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却带来了“非诗化”的倾向;郭沫若《女神》则能较重视诗歌本身的规律(尤其是意象);新月派创作是前二者的反拨,使诗歌走向“规范化”,并在“新”、“旧”的联系中,确立了白话诗的现代美学原则。

白话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综观“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从事文学创作的女作家有谁,从事文学创造的女作家真是太多了,她们是:( )( 10

1楼 匿名用户 冰心,杨红樱,伍美珍 2楼 匿名用户 冰心丁玲 萧红茹志鹃 张洁铁凝 王安忆龙应台林海音 3楼 划船的小女孩 张抗抗《作女》《牡丹的抗拒》 龙应台《目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丁玲《绥芬河上的日出》 蒋方舟《学生官场无处话凄凉》 迟子建《北极村童话》《额尔古纳河右岸》 海了去了...

创造元宵节的人是谁,元宵节的人物

1楼 匿名用户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 平吕 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人类与动物的身体构造如此复杂,到底是谁创造的

1楼 匿名用户 人类的生命结构是地球上最复杂的,38亿年来,在地球上形成和成长起了 生命之树 ,人类 是这棵生命之树上最奇异的枝条。人类是生命最复杂 完美和高能的物质结构。 高等动物 2楼 匿名用户 人类和动植物最早都是海藻类微生物,在经过不断的进化和演变就成了现在的动植物! 3楼 匿名用户 根据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