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吴川市属湛江市县级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接茂名市,北接化州市,西接湛江市,濒临南海。吴川市辖5个街道(梅菉、博铺、海滨、塘尾、大山江),10个镇(兰石镇、覃巴镇、吴阳镇、黄坡镇、振文镇、樟铺镇、塘土叕镇(“土、叕“合为一字)、长岐镇、浅水镇、王村港镇)。
【吴川三绝】 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吴川飘色——八仙过海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飘色)”。吴川泥塑200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
吴川飘色,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吴川飘色乃“三绝”之首。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
清末,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俗称“地色”,引人注目。为取胜其他村庄,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在一个木箱上,设计出《哪叱出世》,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故称为“飘色”。这套飘色展出后, 游遍黄坡,轰动全县,是为吴川飘色起源。
【泥塑】
泥塑——制陶人吴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泥塑的兴起发展,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吸引了不少观众。
此后,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这些泥塑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如《三顾草庐》、《西厢待月》、《八仙过海》、《岳飞报国》等。吴川泥塑造型优美、塑工精细、形神兼备,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蜚声海内外。
【花桥】
花桥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后因浮桥危险,改用竹木搭桥。在旧社会,人们怀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条桥,免不了磨肩擦背,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还把女桥盖住,装饰一番,越装越美,便成了“花桥”,相传至今,红男绿女相拥雀跃,热闹非凡。
为安全起见,2000年以来,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桥长数百米,宽约十一米,桥边摆满鲜花,插满彩旗,挂满名人书画,装上彩灯,甚是雄伟壮观。
2楼:匿名用户
吴川地处粤西最大的河流——鉴江下游,河网纵横,舟楫方便,自古以来商贾云集,商业发达。城区梅菉位于鉴江、小东江、袂花江三江汇流之处,是闻名粤西的古商埠,承传的是南江文化,讲的是广府白话,风俗习惯与珠江流域相似,风土人情更是多彩多姿,别具一格。现在就让我们随“吴川风俗拾趣”去**形形色色的吴川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吧。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我国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北方地区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地区则吃汤圆、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
而吴川冬至则有吃腊味姜饭的习惯。
每到冬至,吴川的市场就摆满各种生姜,有黄姜、白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野姜也出现在冬至的市场上。这个时节,又适逢各种腊味上市,腊肉、腊肠还有腊鸭挂满市场,吴川人家家户户都习惯买一把有十几种品种的生姜片和腊肉、腊肠、腊鸭,煮美味可口的腊味姜饭过冬至。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忙碌,全家人都要围在一起吃姜饭,这已是吴川人的一种习俗。
煮姜饭要选靓米,把各种姜片洗干净或捣碎和米而煮,或切片和腊味铺在米面上煮。饭熟后,当你打开煲盖,那一阵带有生姜的清香和腊味的油香的饭香,简直令你站不住脚。吃着掺着姜碎和腊味香油的姜饭,你真是想天天过冬至。
今天煮姜饭有近十种生姜、各种腊味和香米,当然香气十足,但即使是物资贫乏的年代,煮姜饭用的是1角4分2一斤的牌价陈米,用的只有一种生姜、一种腊味,但姜饭的美味,还有一家人冬至围着吃姜饭的情景,至今还一样令人难忘,不时回味。
吴川的春节有什么习俗
3楼:匿名用户
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一、年例分布地
在粤西,有年例这种风俗习惯的地区主要有:茂名(现管辖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和化州市和湛江、吴川一带。
二、年例来由
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一说:据父老相传,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据父老相传,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洗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洗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
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洗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
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三、年例时间
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动。年例开始的日子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隔壁的村落都会在不同时间做“年例”,主要是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亲戚相互走访。
四、年例的重要性
粤西人过年例,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所以每当中国大地正在为过年而忙碌准备的时候,仍保留年例这一习俗的粤西人却会在过年后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来。春节的意义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意义不重,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市区里,越来越多的人们也慢慢将春节转化为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不过在农村,为人乐道的还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农村人不变的节目,许许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年例是茂名人最为熟悉的节日,据说在文革时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回穿插一些“游神”等迷信活动,一段时期被终止过。但随着动乱的过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年例这一独具粤西特色的节日再度盛行。
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迷信色彩的活动相对减少,而更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可以说,年例已变成粤西人年末的狂欢节,是庆祝一年辛苦丰收,联络感情的节日。年例大概流程。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而现在在粤西城市中,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五、游 神
“摆宗台”是神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供桌。
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茂名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和煮制的一只只鸡,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
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给神歆享。
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
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年全村人的同心结,和驱魃迎神的红色的阵。
迎神的气氛越来越浓,可以看到,可以听到,也可以闻到。忽然,一阵罗鼓响起,人们的表情立刻敬畏起来,目光投向一个方向:神正向他们冉冉走来。
神是威武地坐在轿里,被仪仗队送着的。自然有鸣罗开道,有鼓乐齐鸣,有旌旗招展……于是事先连好的爆竹震耳欲聋地响起,报告人们的无限喜悦和尊敬;成捆的纸香火光闪闪地燃起,表达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慷慨和虔诚;浓烈的烟雾遮天敝日地腾起,衬托着神的慈目笑颜。唯有那些由鸡领衔的供品一动不动,静待神的唇温。
神被抬着绕供桌绕了三周以后,停了下来,尽情接受人们的祭,于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凑热闹的孩子)开始俯下身来,不住地叩头、祷告……
在人和神都心满意足之后,神又开始起驾,奔向另一个集满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满了敬重和虔诚的公祭场所,这们不辞辛劳地奔来奔去就叫“游神”。神是从庙里请出来。他们是人们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
过了年例,他们还要回到庙里过平常的日子。
每个地方的游神时间一般都是年例当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尽相同。而游神的队伍,是正月初(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各种方法组成的。有负责担彩旗的,有负责抬鼓,有负责敲锣打鼓的,还许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萨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认为的幸运儿,因为大家都相信抬菩萨来年会得到菩萨的保佑。
这样一队庞大的游神队伍在村中游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壮观。
六、贺 丁
贺丁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体有不同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当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必须在该村注定地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盏花灯,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
而该户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还必须在年例前一天在家里摆下“点灯酒”,宴请亲朋戚友。而点灯是仅限家里出生男丁,一旦家里生的是女孩则无需做以上事情。
所以这种习俗凸显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十分严重。但这种风俗在许多地区意义也变得越来越小,毕竟大家已经慢慢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
七、宴 客
宴客就是所谓的 “吃年例”了 ,这也是粤西人现在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客人,这是年例活动中的一外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摆放了一阵以后,又丝毫无损地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人大鱼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请客可不像目前一些人为了求人办事那种宴请——具有明确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请客似乎是为请而请;来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从没听说: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
这到底为了什么?大概为了庆祝旧一年的顺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为了一种人气。这显然也是一种遗风。
陆游就赴过类似的酒宴。他在《游西山村》诗中曾写道:“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古朴风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花明一村”。写的是当时的农民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到来之前慷慨待客,庆祝丰年的情景。
陆游无条件地吃了农家的鸡宴以后,深感农家的纯朴和热情,只有高兴,而没有顾虑,所以诗最后竟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仗无时夜扣门”,随时都想去吃!
八、年例的意义
过去的年例包含有接菩萨、摆宗台、游神、宴席、唱戏几大项,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俗称“人口钱”。 现今的年例已经基本摒弃了迷信色彩,但亦产生了一些其他不良风气.如人们间籍做年例的排场,人气多少来互相攀比产生浪费等.
这些问题仍是存在的,但更多粤西人做年例,吃年例.只是为了在岁末年初中,亲朋好友一聚,彼此串门,联络感情,也是对一年辛劳工作的告慰和对来年的期盼。
吴川元宵节的习俗作文三百,吴川元宵节的习俗作文三百二十字?
1楼 baby速度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 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 舞狮子 舞貔貅 舞二真 舞六...
四川人有什么习俗,四川人的生活习俗有哪些?
1楼 雕塑粉 川西民俗婚礼 杀鸡跨红 迎亲队伍到新郎家里,男方一厨师当场杀一只大红鸡公,让鸡血围花轿流一圈,这就叫做 撵煞 ,寓意今后这对夫妻的日子就会过得红红火火 安安全全。接着由伴娘撩开轿帘,新郎新娘披上一道朱红丝巾,然后进屋拜堂。 新娘跨入新郎家的大门,就看见了堂屋大门坎里面挂上的一条红布,她...
新春佳节节有什么习俗,春节习俗有哪些?(福建常见的)
1楼 匿名用户 农历腊月廿三,是传统习俗中的 祭灶节 ,亦被称为 小年 。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整个春节庆祝活动开始啦! 中国过年有很多传统习俗,每天干什么老祖宗都给我们安排好了,所谓的年味,也都是从一个个习俗中散发出来的,对照一下下面的过年习俗,看看你过的年对不对。 腊月二十三 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