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1-06-08 21:22:57 字数 5640 阅读 1815

1楼:之崖枋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楼:匿名用户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我已通达事理,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而绝不违背礼义,逾越规矩。”

就思想境界来讲,孔子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

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拓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的完足思想体系。

3楼:匿名用户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就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4楼:匿名用户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学习30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是40睡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50岁,就知道哪些些事不能为人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60岁,能听得个靓女种不同的意见,其实最可随心所欲与却又不能超出。

5楼:缪绍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楼:匿名用户

孔子说我15岁时我的志向在学习30岁时有所成就40岁时心里不惑50而知道天上的旨意60岁,60岁,60岁能听见别人不同的意见,70岁随心所欲,但不越过规矩

7楼:匿名用户

孔子说:我在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习,三十有所成就,四十就能不被迷惑,五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能听见别人的意见,七十顺从意愿,但不越过法度。

初中老师讲的

8楼:考级的

可夺志也。”——《子罕》

熟练背诵后家长签字: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熟练背诵后家长签字: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楼:匿名用户

孔子说我15岁就够立志于学习,30岁自立,40岁不受疑惑,50岁而知道天命,60岁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70岁可以自己从心所欲,而且不超出规矩

10楼:冰糖加雪栗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11楼:春花秋月

这是孔子所说的话,我15岁时立志学习,30岁能自立,40岁遇事不迷惑,50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见不同的意见,70岁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会超出规矩

12楼:原来是知恩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鲔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注释】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数字时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关系。

②立:站立,成立。这里指立身处世。

③耳顺.对于外界一切相反相异、五花八门的言论,能分辨真伪是非,并听之泰然。

2、【解读】

在本章中,孔子阐述了道德修养的过程在于不断地进取和完善。他在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一下子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上的融合,发自内心的自愿去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违背心意地勉强去做。

另外,孔子这些做人做事的经验,也是想让后人拿来借鉴,给他们指明正确的修道之路。

“吾十有五志于学”,是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做学问了。当时,男子十五岁就属于**了,也是人们开始懂事的开端。而且,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时段,此时立志向学,也是做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学习和磨砺,到了三十岁才算有点儿成就。在孔子眼中,自己二十岁的时候还属于“不知礼,无以立也”的阶段。直至三十岁时,才学成知礼,得以立身。

这也就是说,通过十五年的学习,他才算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明白了做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不过,这时虽然得以立身,但是还存有怀疑,思想上容易出现摇摆。

在现代,此句大多被理解为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这与孔子的意思完全是两回事情,大家应当有所区分。

“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是紧承上句而言的,也就是说又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确定了自己坚持的观点和准则,按照既定的人生理想努力前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处世原理,不会再出现犹疑不定的现象了。不过,做到这一步只是对人生的一般性理解,若想做到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行。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时,方知天命,此时他才真正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在他看来,天命不仅是一种未知的存在,还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自己既然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天命,就应做好今生该做之事。“五十而知天命”属于人生思想上的理解了,要比“不惑之年”的理解深入许多。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时,才能辨明善恶是非。另外,大家应当注意,此处的耳顺并不是生理上的问题。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做人处世,好话坏话都听了不少,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这些话而喜怒无常,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和内心的平静。

到了这个境界以后,遇事才会有着镇定自如的表现。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经过了十年的洗礼,孔子才算如愿到达了“从心而欲”的境界。然而,“从心而欲”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随便胡来,也是有限制的,即“不逾矩”,这个规矩就是“礼”。在孔子看来,人的行为应当受到“礼”的约束,即便是自由也不能超越礼制,进而衍变成无止境的欲望。

只要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制,看透人生世相,做到无欲无求,这种境界才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儒家士子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世界上几乎所有优秀的政治家都为这四个字而努力过。孔子这些话,是为了告诫后学,道德修养的过程是很漫长和艰难的,只有在工作中多多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为人之道和为政之道,修成君子。

13楼:匿名用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

十有五,而志于学,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就应该立志于学习。也许,有人都说我们从很小就开始学习了吗?但是,这种“学”很多时候是被动的学,缺少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学习的原动力,这种学应该是“知道学”、“真心学”。

三十而立,说的是人三十岁就应该确立的做学问的方向。《礼记 学记》中记载:学生入学,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

所以,孔门**中出现了四科十哲(德行:颜渊、关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我想,这应该与三十而立有关。

四十不惑:就是说,人到了四十岁了,就应该确定自己一生的原则,不再迷惑、不再动摇了。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才知道现在状况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再怨天,不再尤人。进而达到天地相交,理解天道。

我曾经打趣地和朋友们说,为什么孔子49岁才读《易》,就是因为他达到了洞悉天道、天人相交的境界。所以,我不到四十九,咱也不学《易》,否则,学偏了,走火入魔。

六十而耳顺:耳顺,可以理解成这边这个耳朵入,那个耳朵出。入的可能是好话,也可能是坏话。

对我来说,这些都只是话而已,对我的心理没有什么影响了。也就是说,对于一切,我都能平心静气地对待,当然,包括一些打击甚至死亡。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够游刃有余、潇洒自如,任心而为,但却不会违反一定的法度。这个法度也许是一定的道德标准,也许是自己的做人标准。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其实对于这一章,每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认知,也希望你自己通过学习《论语》得出自己的结论。

翻译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4楼:空城淡忘微阳

文言文白话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扩展资料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

(2)《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3)《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4)《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参考资料

论语六则吾十有五到不逾矩中虚词而是什么意思

1楼 半路遇到狗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人教版七上 虚词 1而 表修饰。2有,通 又 ,连接整数和零数 实词 2 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的意思是独立做事情。 3 惑 迷惑,疑惑 4 天命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