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 王安石

2021-05-07 22:02:10 字数 5348 阅读 2679

1楼:匿名用户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

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

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2楼:浩然正气噢

《孤桐》赏析

王安石天质自森林,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天质:天生的性质。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貌。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疾苦、怨愤。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峄阳孤桐是邹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峄阳孤桐”,即禹时峄阳孤桐为该地百姓献给大禹的贡品。汉刘会《邹山记》有“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另,《诗径》,“春秋三传”、《史记》及后代典籍亦多作如是记载,遂为历代诗人墨客歌咏之。如唐李白《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

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微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峄山现存石刻中有“高风亮节”四字,为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书,据说是赞扬王安石品格的。

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可能的思考写作过程,从中体会一下如何写诗。

写诗,首先要立意。按照当时的情形,这首诗的立意是什么呢?当然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怀和意志。

这就要描写自己的形象、正直的品格、推行新法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表现自己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较为和谐安定的社会的愿望和理想。

其次是构思。依据立意构思,要考虑取象、全诗的整体结构、意脉、韵味、表现手法,等等,在头脑中绘出这首诗的蓝图。构思中,首先是取象。

作者经过思考,认为自己与“孤桐”很相像,于是决定以“孤桐”为象,来写这首诗。当然也要考虑到表现手法、全诗的结构。由于取象孤桐,是物象,就须考虑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并兼及抒情;其次是结构,就得是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各用几句几联,这样,一首诗的大体情形就定下来了。

按照这样的构思,开篇就得描写孤桐。所以诗的开篇这样写道:“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而第四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的。

这样,这首诗,就按照构思的路子完成了全篇。

这首诗的结构就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而是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写来,结构简单明了。这首诗的意脉更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前三联从不同方面来描写孤桐,最后一联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

这首诗中充满了正气,具有了正气磅礴的气象。诗中也颇具韵味,因为诗中本没有写人,而是写的孤桐,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茂盛、虚心等特征,还运用典故写出它的理想、志向等情形。但谁都知道,诗中所写之物,实际上都是托物写人的。

再由孤桐联想到人,就体会到诗的韵味了。原来这首诗是王安石通过写孤桐,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正直虚心、坚强有力、品格端正,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诗中运用的典故尤其有韵味。“五弦琴”实际是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家语辨乐解》中说到的虞舜弹五弦琴唱《南风》诗,其意为南风多么和畅啊,它会消除百姓的怨恨。另一个是《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

这两个故事,透露出孤桐的内在气质、品格。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

从以上的体会,可以悟出一些写诗的道理,即首先立意,然后构思、取象、安排结构,考虑意脉、气象、表现手法、语言等等,再写出初稿,反复修改。知此,并付诸实践,会有很大益处的。成熟的作者当然不用费此周折了。

《孤桐》王安石

3楼:旧城南忆往

原文: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白话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出处:出自北宋王安石的《孤桐》。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

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孤桐》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4楼:韩琴

北宋王安石所作的《孤桐》,全诗原文如下: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白话文释义: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注释:天质,天生的性质。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凌霄,形容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愠,怨恨。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

此诗为咏物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孤桐天生枝繁叶茂,古都却干直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露越是茁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意志越顽强,甘愿为百姓解除疾苦而献身。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这一联写出了孤桐的一个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即正直伟岸,中间虚心。

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而第四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的。

王安石通过写孤桐,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正直虚心、坚强有力、品格端正,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5楼:百度网友

孤桐朝代:宋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译文: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6楼:黛妮

一、《孤桐》王安石:

孤桐宋.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二、译文:

孤桐啊,天生就有着森森的资质,孤高自傲拔地而起几百寻。高入云霄,它始终不会让自己屈服;根扎大地虚怀若谷。虽然年事已高,但它的根更强壮,夏日里的阳光越是猛烈,它的树阴就更加浓郁。

清明时节,孤桐老是想着解脱一切愠怒,哪怕被砍斫成一把五弦琴,它也心甘情愿。

三、赏析:

诗人以孤桐自况,明咏物,暗抒情。“孤高”——写心志,“凌霄”——述追求:“岁老”——歌老当益壮情,“解愠”——咏宽容豁达怀。

“愿斫五弦琴”一句,更将诗情推向了极致:“孤桐”,高而且大,壮而且强,但却甘愿被砍斫为五弦琴一把,颂奏清明之乐音,真把个老臣坚强不屈、老而弥坚、甘于奉献之情之心之意,抒发得淋漓酣畅!

四、作者简介:

王安石 -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写过一首《商鞅》的古诗吗,王安石《商鞅》

1楼 苘茗蔏菏荼 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学家 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 据宋人陈了翁《四明尊尧集》记载,王安石曾问宋神宗 秦孝公能 择术济事 采用商鞅的建议 ,皇上比他怎样?可见,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文

1楼 拉我怕苦来咯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楼 勾天籁友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两句诗意思是说 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眼,就能看得远。它寓论于景,用 不畏 自缘 两词化实为虚,借景抒情,兼发议论。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

1楼 匿名用户 我得说明,这是一次失败的改革,甚至某种意义上不算是改革,纯粹是理想主义。 一 变法内容脱离实际 二 具有封建阶级局限性 三 客观上并未给社会带来进步 2楼 孙亦磊 1 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所以有他积极的一面 2 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所以也有局限性 3 王安石能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