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意译: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虚假的有德,因为这种人是真正的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虚假的不离失“德”,其实这种人实质没有“德”的。“上德”之人自然实质性的作为没有带着贪念的意图,“下德”之人不是实质性的作为而是另有企图的形式上的作为。
具备“上仁”的人不表现为虚假的有仁,因此实质上是有“仁”; “上义”之人不是实质性的作为而是另有企图的形式上的虚假的作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蠢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脚踏实地的态度。
2楼:晋以卿嫣
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
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
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3楼:早熟♂vs成熟
高级的修养(上德)不求有所得(德),所以就有所得(有德)。低级的修养(下德)不放弃求有所得,所以无德。这是说:
最好的修养不是为了自己有所收获,而是在于把事情办好。最高的修养是“无为”,一切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去做,而没有什么需要加以人为的措施,所以说:“无以为”。
低级的修养“为之”(“无为”的反面),而以为种种有人为的措施之必要,所以是“有以为”。
4楼:匿名用户
德行高的人不认为自己德行高,因此才是有德行的人;德行低的人不认为自己没有德行,因此才是无德行的人。德行高的人顺其自然,而不追求什么目的(因为知道一切皆空);德行低的人却是有意而为之。仁者做(好)事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才做的;
5楼:初夏匆匆活宝
可以参考韩非子解老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意思!??
6楼:忆安颜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扩展资料
选自《道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
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
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
“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7楼:星月岚辰
你救了蜘蛛网上的蝴蝶,你以为你救了蝴蝶,自己就是有德之人,但蜘蛛却因你而饿死。
这就是下德,你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还没有失去道德,实际上你不过个因美丑而起分别心的无德之人。
下德是伪德,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赞,或者表现出自己还没有失去道德而做的行为。
上德的人懂德,懂道德,所以他顺应道德,顺应道,顺应自然规律。一饮一啄自有天定,上德之人一切行为都是合乎自然的,道法自然,虽然他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德之事,但是我们却会说他有道德。此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8楼:匿名用户
上德的人没有德的概念,行事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是从人的本心出发,因此可称为有德。这里的本心就是人在消除了欲望和情感后呈现的一颗真心。也就是菜根谭里面说的: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它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它异,只是本然。其实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文章,能做到恰如其分的恰好,便是最高的德。儒家则把这个恰如其分称为“中庸”。
老子认为人要想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必须要忘掉自己,因为自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干扰聪明才智的发挥。所以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孔明说:
非宁静无以致远。因此要想达到上德,必须先忘掉德与不德的概念。
下德的人认为没有失德就好,在老子看来这本质上是一种无德,在我们今天看来这至少是一种下德。比如赡养父母时,只是给老人一些钱认为自己已尽了赡养义务(不失德),而没有真正从父母生活上认真考虑,其实父母生活得并不开心,这就可称作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
9楼:帛书老子
译文】崇尚德但不追求德,是因为有了德。轻视德又不肯失去德,是因为还没有德。崇尚德的不追求德且不把求德作为(终极目标,因为他求道),崇尚仁的求仁但不把求仁作为(终生追求,因其求德);崇尚义的追求义并把义作为(终极目标)。
崇尚礼的求礼但没有谁应和,就推拉(“扔”取“拉”义)着他人的臂膀(强行求礼)。
因此:失去了道,然后求德;失去了德,然后求仁;失去了仁,尔后求义;(最后)义也失去了,只剩下礼了。礼,像草木一样丛生(薄,取“草木丛生”义)的忠和信,是迷乱的开始。
前面记下(识“志”,记)的(礼),是道的花(浮华),是使人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处在厚重的前面而不处在薄弱的后面(道德仁义礼,前者优先于后者),永远做果实而不做花朵。所以去彼(薄华)取此(厚实)。
【释评】
社会的构成模式。
此处均取“道德仁义礼”的本**说。道,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即有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如果失去了道,退而求德。
德者,两眼直视前方,有目标,但比道少了重要的“意识”。德迷而求仁。仁者,二人也,随两眼直视前方的德者前行,如瞎盲被牵。
无人可引之后,则求之于义。义者,我为羊也,温顺而尾随前二人,已不见德者,更不见道者,茫然而不知为何而随,又随之何去。最后连跟随也不能了,停下来,转而求礼。
礼者,击鼓献玉,敬奉神灵。“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献出自己最贵重的东西,寄希望获得指引帮助,如乞食之犬。专职人员举行盛大仪式,一大片一大片的被动跪拜祭神求福的如羊群的人,一“攘”一“扔”形象之极。
拓业者有德,紧随者有仁,随大流者有义。业成,来之者以礼而见。守业之始,乃治乱之始,因为礼者,其思想深处是来享受成果的。礼失,求以法,罚之杀之,乱之盛也。
纵观古今,这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模式。有道者与民指明德,使之以仁以义跟随;无道者仅以礼束之,以法杀之。
忠,心之中,以情感判断;信,人之言,以他人之言为标准。“忠信”在老子眼中都不是正确的做法,与“礼”同,与“道”相去甚远,实为“愚乱”。
10楼:正然
老子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北京大学教授陈鼓应翻译:
上德的人不......
11楼:匿名用户
真正的有道者,其德行是出于自然、淳朴、简单、内在、主动,所以表面上看是没有“德”的痕迹,实际上是德的随时运行。所以这样的德才是真正的上德。
普通的人完成德的操守,其表现都是受其他因素左右的,是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被动的,所以虽然有“德”的种种表现,其实已经与真正的“德”的自然性质相差很多。这样的德则是下德。
12楼:浈凌科技
如果把后一个德字改为得就好理解了:
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无德。
就是施德不求回报为上德,反之无德。
13楼:匿名用户
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就举起手臂,强迫别人顺从。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4楼:初夏匆匆活宝
上德者从不有意布施德惠,因而有德;下德者则总是忘不了布施德惠,因而无德。
15楼:匿名用户
我倒是觉得满意答案还有一些不妥之处。
第一句解释的还是可以的,第二句就有问题了,请问哪种德是不受其他因素左右的?
在秦汉前,德是通得的,所有我把这句话理解为:
真正有德的,施与德而不为取得,所有才是真正的有德。
而施与德,只是为了获取得到,这样的德是无德。
16楼:章彧
品德高尚的上德者从不有意布施德惠,因而品德高尚而有德;而品德低下的下德者则总是忘不了布施德惠,因而品德低下而无德。
17楼:匿名用户
你摸过哦破哦咯自己去会计师考试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什么?谁写的。
18楼:盖皛顾钊
你好楼主
些语出自《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
先秦诸子分家前
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
老子李耳
(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意思: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是有德。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无德。
飞天宝贝猫
作文:道德文明行为以上,作文:道德文明行为300字以上
1楼 月似当时 在这个社会上,维护我的幸福而逐渐规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叫做道德。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这些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 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 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 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 这都是道德...
为什么我装的高德导航无法定位,为什么打开高德地图,总是无法定位
1楼 雪v歌 一般来说, 定位跟使用的地图无关。另外,楼主所描述的在家几十米偏差 一出门就没有了的定位也不是 定位,而是移动通信基站或wi fi定位。 htc的 首次定位往往需要时间长一些。需要在至少能看到三分之一半球天空 必须是天空,不能是窗户外面的楼房 的地方,在静止状态下静置3分钟以上,甚至十...
怎么理解。上天有好生之德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楼 匿名用户 好生之德 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好,喜好。 只是 好生之德 有出处,它有多种表述 人有好生之德 国君有好生之德,上天有好生之德 出自《尚书 大禹谟》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