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匿名用户
好生之德: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好,喜好。
只是“好生之德”有出处,它有多种表述:人有好生之德;国君有好生之德,上天有好生之德···
出自《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下一句是什么?
2楼:简单途中
下一句是: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之美。
意思是:大地有承载万物的容量,君子
成全人家的好事的品德
出自:《论语·颜渊》。《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原句: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之美。
释义:上天具有爱惜生命的美德。大地有承载万物的容量,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
3楼:
上天有好生之德, 原句: 大地有载物之厚, 君子有**之美。 ---- 《论语·颜渊》
4楼:入戏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之美
5楼:田旋荆璟
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之美
6楼:萌小离丶
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必动刀动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7楼:匿名用户
说得简单点,就是上天对人都是公平的。无所谓,贵贱卑微,人的一生早有上天注定,人力不可逆天,否则将有报应。
人再怎么努力,改变的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8楼:匿名用户
都好厉害
兄弟我都赶不上槽啊
“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必动刀动枪”怎么理解
9楼:匿名用户
一般说这种话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打不过对手,可以说来撑门面,壮胆,并且幻想对手能够放过自己,保住性命,或者换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决。比如对方人多,自己人少,就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必动刀动枪,我们各派一个人出来一对一单挑”
还有一种就是实力差不多,伤敌一万,自损八千。不能承担这样的损失。希望能够和平谈判。比如“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必动刀动枪,你把我灭了自己也讨不到好,不如各退一步”
最后一种,就是自己实力占上风,故作姿态,以猫戏老鼠的方式玩弄对手。一般这句话后面就是开出对方无法接受的条件,比如“上天有好生之德,何必动刀动枪,只要你跪下给我磕三个头,我就放了你”
这句话只是某种美好的愿望,可惜还有一句话无情的粉碎了这样的说法:“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0楼:匿名用户
千百年来碗里羹,
怨深似海恨难平。
若知世上刀兵劫,
但听屠门半夜声。
结论:要维护真正的世界和平,须从餐桌上做起。(虽然很难)
11楼:**的告别演出
上天:神灵 好:喜好,爱护 生:生命,苍生 德:美德 东刀动枪:动用武力
大概是说 神灵有爱护苍生的美德,(我们)又有什么必要(亵渎神灵)动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
自己理解的 不对请指正
12楼:匿名用户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13楼:匿名用户
怎么理解?
珍惜生命!
14楼:星星悟语乖乖
刀兵劫,屠门生!!!
无尽轮回冤冤相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对吗?该怎么理解.
15楼:匿名用户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是啊,因为命运是要靠自己去创造的啊
16楼:匿名用户
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天地神明,自己的一切,还是要依靠我们自己。
如同一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因为连你都不在乎自己,你还巴望谁能比你更在乎自己?天地只好任你自生自灭。
再如同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17楼:匿名用户
天地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猪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他不会因为你有钱而去偏袒你,也不会因为你弱小而去欺凌你。因为你们在他的眼中都是一样的。天道能做到的就是公平,绝对的公平
18楼:匿名用户
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天道为公,不偏不移!
佛**该如何看“上天有好生之德”之类的话? 该如何正知正见?
19楼:境界如梦
就是“六念”中的“念天”。
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没有真正意义的存在,“存在”就是“自心现境界”。心外无物……
20楼:以号注销
寒山问拾得:放生可成佛否?答曰:
诸佛无心,唯以爱物为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诸佛之心愿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观世音也。
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长,久久不息则念念流入观世音大慈悲愿海矣。我心即是佛心,焉得不成佛乎!故知放生因缘,非小善之所能比。
凡我同愿,宜广行劝勉,善令群生同归悲化。
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蕅益大师
21楼:随便天
一切众生都是几世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和儿女,如何忍心杀之。
如佛所说的去行去做,就是正知正见。
22楼:匿名用户
诸恶末做,诸善奉行,自然也包括好生之德。
23楼:匿名用户
这就是说佛陀所说的慈悲,其实就是自然本性的流露,是符合本性的自然之道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24楼:匿名用户
整句话意思是,天地没有好恶的意识,也不怜悯万物,任其生长,自生自灭。
25楼:匿名用户
出自于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氵屈,动而便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章旨:本章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一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本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注释:刍(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
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
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所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犹橐龠(tuó yuè):犹,比喻词,“如同”、“好像”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氵屈(gǔ):竭尽,穷尽。
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看作草扎的狗。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鼓动风就愈多生出。
增广见识会加速困穷,不如何持内心的清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意思]
26楼:中国消防救援
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朝代:春秋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27楼:匿名用户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原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注解——天地不仁:天地不仁爱。 以万物为刍狗:
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天地视万物,如刍草狗畜。另一说,“刍狗”是古代祭祀时使用所用茅草扎成的狗,祭后则弃去。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二说不同,然皆以喻卿大夫和人民为轻贱。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但天地是无所谓自私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
28楼:阿沾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