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改联立志一文中,多年以后,已经成为大文家的苏东坡也许会

2021-03-22 10:26:42 字数 5421 阅读 3785

1楼:恒心

他是我生命的贵人啊,也是必须经过的磨砺。非常感谢他的

苏东坡立志改联多年以后他在心里对老翁说些什么

2楼:ued7丶***滴程

老者:你要稳住,不要灰心,我们都相信你,不要辜负我们对你的期望。“失败是成功之母!

少年想:我决对不能放弃!我要相信我自己!我一定会成功的!

老者:孩子,不要灰心,你一定可以的,加油!

少年想:(⊙v⊙)嗯,我一定要加油,我一定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3楼:匿名用户

随便你咱个弄,都没有我的肘子好吃

从苏东坡在对联上加了“愤怒”和“立志”两个词中,我

4楼:匿名用户

加了“愤怒”和“立志”两个词中,体会到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下定决心,从此要发奋读书.

苏东坡改联立志 修改前后的对联有什么不一样

5楼:飞雨洒轻尘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阅尽人间书

加了“发愤”和“立志”两词,能体会到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下定决心,从此要发奋读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6楼:笔有千秋业

含义上根本的不同就在于苏东坡认识到自己的浅薄,有关的资料如下: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阅尽人间书

加了“发愤”和“立志”两词,能体会到苏东坡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下定决心,从此要发奋读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苏东坡改对联中苏东坡不在意地把书接过去,不在意说明

7楼:乔木查

苏东坡年少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好学,出口成章,因此他有些飘飘然。有一次,他在门口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一本小书,声称登门求教。苏东坡接过那小书一楞,书上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老翁看了看门上的对联,摇摇头走了。

苏东坡羞得面红耳赤,便将对联改了一下: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读书。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后来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1.这两副对联虽然只有四字之差,意思却不同。“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  )

a.学无止境,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我已经认识了所有的字,读完了所有的书 我要发愤学习所有的字,立下读完所有书的志向2.a

《苏东坡改对联》四年级阅读题和答案

8楼:p血榆袭

苏东坡年少时在父亲的指导下,勤奋好学,出口成章,因此他有些飘飘然。有一次,他在门口写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一本小书,声称登门求教。苏东坡接过那小书一楞,书上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老翁看了看门上的对联,摇摇头走了。

苏东坡羞得面红耳赤,便将对联改了一下: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读书。由于他的勤奋努力,后来终于成为大文学家。

1.这两副对联虽然只有四字之差,意思却不同。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意思是(我已经认识了所有的字,读完了所有的书),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意思是(我要发愤学习所有的字,立下读完所有书的志向 )。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学无止境,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苏东坡一家分别是谁?

9楼:匿名用户

父苏洵苏洵字明允,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3年(1066),终年58岁。后人将他与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称苏洵为老苏。自南宋以来,很多人都误认为苏洵号老泉。

但是,明清两代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老泉并非苏洵之号。第一,封建社会避讳很严,唐、宋时代避讳尤严。如果苏洵号老泉,苏轼当避老泉讳。

但实际上苏轼却不避此讳。突出的例子是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官岭南途中所作《六月七日泊金陵,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有“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句《苏轼诗集》卷57。中华书局,1982。

下引苏轼诗均见此书,只注篇名、卷次。。第二,苏洵的同时代人从没有称苏洵为老泉的。欧阳修的《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荐布衣苏洵状》、《与富郑忠公彦国启》、《与苏编礼启》、《苏主簿挽歌》等,张方平的《文安先生墓表》,曾巩《苏明允哀词》,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以及苏洵死时韩琦、王皀、刘窸、陈襄、曾公亮、赵鰖、王拱辰、张焘、郑獬、苏颂、张商英、姚辟等人所作的挽词有各式各样的称呼,唯独没有称苏洵为老泉的。

第三,老泉不但不是苏洵的号,而且有材料证明老泉是苏轼的号。叶梦得《石林燕语》卷10说:“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

”叶梦得(1077—1148)比苏轼(1036—1101)只是略晚一些,苏轼去世时,他已24岁,他说苏轼“晚又号老泉山人”应是可信的。元人王恽《秋涧集》卷94《玉堂嘉话》说:“《上清储祥宫碑》墨迹,后书老泉撰。

”此碑是苏轼元皊年间所撰,绝非苏洵所撰。明人娄坚《学古续言》卷23《记苏长公二别号》说,“东坡此书古淡遒劲”,纸尾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印。明末黄灿、黄炜兄弟《重编〈嘉皊集〉纪事》载马调元语:

“老泉固子瞻号也。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书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合为一章。”

苏洵少不喜学,而喜游历名山大川,27岁始发愤读书。应进士及茂材异等试,皆不中,遂焚前所为文数百篇,绝意功名,而自托于学术。至皇皊末、至和初,著《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被誉为“王佐才”。

嘉皊元年送二子入京应试,知益州张方平极力举荐他,以文章谒欧阳修。欧阳修上其书于朝,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苏氏文章遂擅天下。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

5年,被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同修《太常因革礼》。著有有文集20卷、《谥法》3卷、《易传》10卷。张方平《乐全集》卷39《文安先生墓表》。

后引张方平诗文,只括注卷次、篇名。

弟【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

嘉□六年,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

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

元□六年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后又贬循州等地。

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苏小妹是虚构的.更不可能与秦少游结婚.

据有关资料记载,苏洵(苏轼之父)共有三个女儿,都死在苏洵去世之前。欧阳修为苏洵写的墓志铭里曾提到“三女皆早卒”,便是确证。苏洵死于1066年,当时秦少游才只十七岁,并且尚未与苏轼相识。

他们初次相会是在1077年,那已是苏洵死后十一年的事了。

秦少游的妻子姓徐名文美,是曾任潭州宁乡主簿的徐成甫的女儿。这在他写的《徐君主簿行状》里说得很明白:“徐君以女文美妻余。”

秦少游与徐文美成婚在1067年,时年十八岁。

苏轼的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他的四川同乡,比他小三岁,16岁出嫁,27岁病故,只和他相处了11年。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看来王弗虽然年轻,却能博闻强记,是位才女。更难得的,是她比苏轼懂得人情世故,在很多事情上,能提出意见供苏轼参考。

《墓志铭》中又说:“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唯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

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这位年轻的夫人对观察人的心理变化很有一套本领,比苏轼老练,对苏轼的帮助不小。

她在临终之时对苏轼的谆谆告诫,极有见识,让苏轼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她的英年早逝,使苏轼极为悲痛。在她逝世十年之后,有一夜,苏轼梦见了她,醒来写下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第二位夫人名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因为兄弟姊妹很多,按排行称为二十七娘。她和王弗不是一种类型,王弗是才女型,她却是贤妻良母型,为人贤淑,善于理家。她和苏轼相伴的25年中,不仅遭到乌台诗案的横祸,而且经历了不少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

在苏轼处于极为失意的时期,她全力支撑起这个贫困的家。据苏轼自己记述:“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这样就使得苏轼得以一心从事创作。苏轼一生中最伟大的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例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完成于这一段时期。公元1086年,宋神宗死,子哲宗继位,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受到重用,调汴京担任知制诰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这第二位夫人只过了几年舒心日子,却在46岁的中年辞世。苏轼极为伤感。

苏轼的第三位夫人王朝云,是杭州人。她12岁到苏家当侍女,18岁时被收房成为如夫人。她比苏轼小27岁,但很聪明、早熟,很理解苏轼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情。

后来,苏轼因为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被旧党中的小人排挤出京出任杭州太守,心中闷闷不乐。有一天,苏轼坦腹歇凉,露出一个大肚皮,他带着开玩笑的态度问家里的人:“你们看我这大肚皮里装的是些什么东西?

”有人说是满腹文章,有人说是满腹经纶,他都认为没有说准。只有朝云笑着说:“我看你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苏轼捧腹大笑,觉得朝云才是深深理解自己的知己。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