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接长来暗示自己刚正不阿真坚贞不屈的品行对不对

2021-03-20 18:45:00 字数 6471 阅读 8984

1楼:匿名用户

蝉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2楼:匿名用户

是的,非常正确,诗人的品行特别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3楼:hh平凡的小草

在狱咏蝉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4楼:魔法名字不显示

答:《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5楼:用户多好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6楼:课文你来说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意思是: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声音传得远是因为我站得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7楼:涛岛之

译文: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8楼:情水之恋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借蝉,暗示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蝉》的诗句和诗意是什么?

9楼:韩琴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三、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10楼:小瓜冰糕

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https://zm12.

**-tc.**/?src=l4ulj8xq0jlrmiqml5aimphrki2y0imwmoigzczlyngeji%2bh&uid=9c9afdb51e34e3abdbb6b5fee37c7071&hid=73dea908cd52e9e6bd11765716adc1d2&pos=4&cid=9&time=1511855388478&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400004002000402&bu=web&query=%e8%99%9e%e4%b8%96%e5%8d%97%e8%9d%89&mode=&v=1&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dsdichei

11楼:匿名用户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2楼:匿名用户

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13楼:匿名用户

蝉垂着触须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长鸣声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栖居在高高的树上,而不是借助秋风的传说送

14楼: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5楼:匿名用户

蝉的触角饮着纯净的露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间传出。蝉的声音之所以可以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16楼:匿名用户

在一起吗!这样就!,

17楼:匿名用户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8楼:匿名用户

rygghkjhjlgcxdfj

蝉是一首咏物诗,从什么等三方面写出蝉的特点

19楼:暴走少女

从形态、习性,声音,等三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20楼:沐雨萧萧

《蝉》是一首咏物诗,

从:形态、习性,声音,

等三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1楼:匿名用户

这是作者一首著名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蝉寄予

自己的身世情怀。诗的前四句咏蝉,实则自鸣不平;后四句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在一起。诗以蝉起,又以蝉结,章法严密,物态的精细刻画与情意的婉转表述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确是托物咏怀的名作。

22楼:匿名用户

《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蝉的喜爱或真切的感情

23楼:匿名用户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谁什么的感情

24楼:壹点灵说心事

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通过写蝉的境遇联系到自身的遭遇。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蝉 虞世南 最后两句诗借蝉写了人什么样的品格

25楼:匿名用户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蝉

内容: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

注释:(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简析: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

26楼:范欣衡

清正高洁,不贪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7楼:此世此时

《蝉》运用了先抑后仰的写作手法

启示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

蝉 一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

28楼:第一职责

《蝉》 一诗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

扩展资料

原文:蝉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赏析: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以”,因。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

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

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故园芜已平”,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陶渊明做官不如意,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就辞官而去,归隐田园,自得其乐。自己也是仕途坎坷,处处碰壁,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

可是,故园荒芜,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真是进亦难,退亦难!

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君”,指蝉。

“警”,警醒,这里有触动的意思。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此联前一句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手法写蝉。后一句“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呼应开头,首尾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