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历史主要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2021-03-12 15:36:55 字数 5462 阅读 4547

1楼:越女红裙诗

训诂学 顾名思义,通俗的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叫"诂"。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古代训诂学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

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

‘《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

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

“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章太炎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

指文字 、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

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艺文志附入六艺。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

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

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这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近代训诂学

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

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的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

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

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

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

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语义学。”许嘉 璐先生说“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

”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训诂学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2楼:扶路祭玉瑾

概述: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

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

,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

的训诂学而言的。

古代: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

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

“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

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

“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训诂学历史主要有哪几个发展阶段

3楼:蕭嶢

概述:训诂学从先秦就已经开始了,战国末期的《尔雅》被认为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而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 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 ,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 的训诂学而言的。

古代: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

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

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瞍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

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

‘《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

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

“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云计算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云计算主要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1楼 匿名用户 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 基础设施 云计算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 2楼 莧 最主要的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性 1 提供统一的计算资源池 2 提供统一的存储池 3 基于集群 4 实现资源池内的容灾,自动化修复 5 自动化的资源管理 6 动态的资源调配 2 平台云阶段 pl...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有哪几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每个阶段主要特点是?每个发展阶段产生了哪些信息技术?

1楼 情缘魅族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 50 000年前。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 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哪几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1楼 之何勿思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思想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 理论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补充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