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听《地藏王菩萨赞》这首歌的时候,忍不住会哭出来

2021-03-11 21:24:13 字数 4568 阅读 5477

1楼:法藏

你这种“哭”的表现,是你宿世善根的体现,实际也是内心深处的法喜!

地藏王菩萨广大的慈悲触动了你,让你一时感到有了依怙!

2楼:乐呀乐呀乐逍遥

我也是,抄地藏菩萨说:你不要哭。那是因

为我普渡过你,我们有缘。。。我问:现在的社会**太多了,我控制不了欲望,怎么办?。。

地藏菩萨:你的欲望从何而来?。我说:

身心未得到满足,满足后欲望走了啊。。地藏菩萨:是的是的,你现在**的欲望来了,意外你摔了一跤,这时候,那个欲望还在吗?

,,。我说:不在了,现在的心思是身体无恙。。

地藏菩萨:如是。。。我明白。。。

3楼:地藏是我师傅

这是因为你多生多世都信仰佛教,在遭受苦难的时候也被地藏菩萨解救过。相信你也版很尊敬权佛法,看到寺院就想进去,这是你阿赖耶识里面 佛法的种子多。以前也学佛但是不精进,导致虽然学佛、但是还在六道里面轮转。

今生如果能精进学佛、能出离六道,那你就功德圆满了,如果不能精进学佛,下辈子遇到佛法你还是这个样子。【每次听到、看到、关于佛法的事情、忍不住会哭出来】

4楼:霸主

阿弥陀佛!

施主很高兴能为您解除烦恼。**法名“清晨”在此向您问讯,合掌回。答1、施主我很能体谅您心中的苦难。

2、哭泣是一种表情也是人类用来发泄情绪的工具,哭泣不代表懦弱和卑贱。

3、我相信您难过只是一时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地藏菩萨赞都是特别好的哦!

4、您会哭出来从心理学讲:这是自我保护无安全意识,需要一个听自己心里话的人来帮助自己。无论自己快乐伤悲他都能陪在我身边。

什么是宗教**?

5楼:易书科技

**bai

在宗教中占有相当重要du的地位。在宗教仪式中zhi

,**dao唤起人们对上帝和神的崇敬内,容它陪伴着宗教歌曲和圣舞而演出。作曲家也会选用宗教题材来创作,不过却不是用在礼拜仪式上。《安魂曲》就是德国作曲家乔治·亨德尔采用圣经的部分内容创作的**。

思八达宗教心经**

6楼:匿名用户

心经-伊藤佳代,心经-释道心,心经(梵语)-王心雅,大悲咒-曾黎,大悲咒(梵)-曾黎,六字大明咒-曾黎,金刚经-王菲,

————————————————

《心经》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阿弥陀佛!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消业障,积功德,增福报,开智慧,)

————————————————

找几首西方的宗教**!

7楼:小灯

弥撒曲 天主教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15世纪以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纪改为由清唱和管风琴交替进行。17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并插入独唱、重唱等。

歌词用拉丁文。结束时的唱词有“ite,missaest”(意为“回去吧,弥撒礼成”)之句,missa之名由此而来。弥撒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类型,以普通弥撒用途较广,通常包括垂怜曲、荣耀经、信经、圣哉经或三圣经、祝福经、羔羊颂等六个乐章。

宗教改革之后,弥撒曲已非天主教专用,信奉新教的作曲家们也常采用弥撒曲的形式进行创作,内容和结构也有所变化。著名的弥撒曲有**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受难曲 大型声乐曲。

以四福音书中记载的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从最后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钉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纪)的受难曲以格里高利圣咏组成,用戏剧形式演出。到十五世纪,复调**代替了圣咏。

**的《约翰受难曲》(1723)和《马太受难曲》(1729)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 后世鲜有重要的受难曲问世,值得一提的只有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于1966年作的《路加受难曲》。 清唱剧 将圣经中的**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与乐队演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称之为“清唱剧”,又称“神剧”、“圣剧”。

十六世纪后半叶,圣菲利浦·内里(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礼堂内演出了清唱剧,并定为制度,清唱剧由此产生。以后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唱剧的风格与歌剧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来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清唱剧的合唱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处于全剧的中心地位。

这一点清唱剧和受难曲相似,与受难曲不同的是:受难曲主要是描绘耶稣的受难过程,而清唱剧的范围则没有限制。 清唱剧创作最有成绩的作曲家首推亨德尔。

他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剧创作上的高峰。古典时期海顿的《创世纪》和浪漫时期门德尔松的《以利亚》都是清唱剧中的精品。近代清唱剧以奥涅格的《大卫王》(1921)和科达伊的《匈牙利诗篇》(1923)为最著名。

康塔塔 康塔塔于十七世纪初叶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十七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在这一点上与清唱剧相似。

两者区别在于清唱剧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往往偏重于抒情。康塔塔与清唱剧有时不易分清。 十七世纪康塔塔扩展到宗教领域,**很喜欢这一体裁,他曾专为教堂谱写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数年间共写了三百多部。

近代也有许多作曲家创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1930)、《康塔塔》(1952)、《圣歌》(1955)、《哀歌》(1958),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怜悯康塔塔》等。 众赞歌 一种**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又叫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

在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类诗歌有两类:一类是由作曲家谱写的,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不适合一般信徒诵唱。

**就谱写了大量的众赞歌。另一类是由信徒谱写的,艺术性不算高,但容易上口,适合一般信徒咏唱。教会所用的颂赞诗歌都属于此类。

寺院中常**的佛教**是什么

8楼:苏宁电嚣

一般都是大悲咒都差不多的。有时候是六字大明咒。

不过放大悲咒的比较多。这可是观音的咒子。

十殿阎君都要起身恭敬,这咒的功德是相当的大。

9楼:匿名用户

有阿弥陀佛圣号 有大悲咒 有楞严咒 有居士的演唱的佛乐等

10楼:天外一天

是心作佛祖、阿弥陀佛谢谢您、西方之路、大悲咒、心经、六道苦难颂等等

世俗**与宗教**的区别

11楼:鸭嘴兽的鸭嘴

世俗**多为单声bai部的分

du节歌,属于单音音zhi乐,这种单音世俗dao歌曲都用本国语作词,常内

用维奥尔琴和竖琴伴奏,调容式上常采用教会弃用的伊奥尼亚调式,允许变音、半音的使用。它已含有记叙曲、回旋曲等结构的雏形,比起宗教**要亲切、质朴、自由得多。内容多反映骑士的战争和爱情以及贵族的生活。

世俗性题材。而宗教**开始是单声部形式,但后期发展为复调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常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形式,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节基础上,不使用伴音和变音,在**风格上,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内容服从宗教礼拜活动,主要取材于圣经。

12楼:匿名用户

第一是因为有来些宗教歌曲所使用的乐源器与世俗歌曲所使用不一样,自然**就不一样 第二 宗教歌曲的目的和世俗歌曲的目的不同 是为了空灵净性 广度有缘人或是净化心灵 使人朝圣 世俗歌曲以好听 ** 出名为目的 自然不同 第三 宗教唱词很多为**或者是歌颂 世俗歌曲的唱词则是以能听懂 听得懂 为目的

著名的宗教歌曲有什么

13楼:五万六千个人质

有!见: http://****myscore.***/senge.htm

宗教歌曲是很古老的乐种,当今认识它的人可能较少。本部分版曲目的编权

者并不信教,也不很熟悉宗教**,却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确信宗教歌曲也是**百花园里的美丽鲜花,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保留和发展。 宗教歌曲一般都庄严、肃穆、典雅,平缓,有的很悠杨婉转。信徒们咏唱它们,也许可以神寄上苍,暂入仙境,忘却尘世的烦恼恩怨。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紧张,精神压力重重,即使你不信教,业余唱唱这类歌曲,想必对于平缓紧张,消除浮躁,维持心理平衡及陶冶性情,也会有正面积极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