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的《月夜》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什么

2021-03-09 14:04:34 字数 5018 阅读 5295

1楼:沐雨萧萧

唐代刘方平的《月夜》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意思: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

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2楼:匿名用户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楼:匿名用户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的《月夜》中,你认为作者用哪一句诗哪一个词写出了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

4楼:匿名用户

应是“新透”一词。

“透”字在这里含有“穿透”、“突破”的意思。

春风吹来,万物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昆虫在篱笆、墙角发出声声鸣叫,穿透绿色纱窗传了过来,这不正是春天来了吗?

刘方平——《月夜》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平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平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

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夜色深深,清凉如水,倚在窗边小憩,悠然出神,有和暖的晚风拂过,迟迟地勾勒出黑夜的轮廓,清越的春虫叫声透过窗纱传来,长长短短,忽而缓和忽而急促,犹如在进行一场初春夜晚的歌舞聚会——忽然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

月夜的诗意 10

5楼:zero天秤

月夜的诗意: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出自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

原文:《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6楼:金果

月夜的诗意: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

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出自:《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原文:

月夜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 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 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遥怜 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 妻子的“忆”。

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 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 “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

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 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

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 “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 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遥 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

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 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

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 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7楼:z下个路口见

月夜有很多,不知道你要哪个,那我就尽量回答吧、希望你能满意。

应该是这首吧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道春天正在回暖,因为你听绿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瞧瞧,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

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7月夜刘方平中的新字的妙处,刘方平的《月夜》的透的妙处和诗人的心情

1楼 杨长清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人本不觉得春天已到,但这一个 新 字提醒诗人春天已经来了,试想,虫子开始叫唤了,不是冬去春来吗? 刘方平的《月夜》的透的妙处和诗人的心情 2楼 晨光眠夏 透 字在这里含有 穿透 突破 的意思 春风吹来 万物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昆虫在篱笆 墙角发出声声鸣叫 穿透绿色纱窗...

《月夜》刘方平的诗的解析

1楼 千岛云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 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 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

刘方平月夜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唐代的刘方平《月夜》主要写的是什么

1楼 冷缩附件 背景 刘方平 生卒年不详 ,河南洛阳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 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 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 《春怨》 《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