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情感

2021-03-08 15:54:34 字数 4852 阅读 3491

1楼:芳嬅夢似水流年

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楼:凉风一片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

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

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

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

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陆游一诗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3楼:阿笨

《书愤》陆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4楼:life半圆

手法:本诗的用典手法尤为突出。“塞上长城”一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同时,最后一句,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书愤陆游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怎样思想感情

5楼:匿名用户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书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6楼:金牛咲

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施展抱负。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文学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

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7楼:匿名用户

表达了诗人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8楼:匿名用户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我赞美坚贞的松柏,我赞美勇斗西风的篱菊,我赞美莲花的傲视污泥,

9楼:黑白琴键的芭蕾

歌颂诸葛亮上表北伐的业绩来反衬自己不能收复失地的郁闷与悲哀,和对收复沦陷河山的渴望。因为两位作者的生活环境不一样嘛,杜甫是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因此希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能臣重整河山,陆游则是由于南宋偏安一隅,不思北伐收复失地带来的愤懑与报国无门的无奈

《书愤》作者陆游愤的什么,书愤(其一)陆游 诗人在诗中“书”了哪些“愤”

1楼 匿名用户 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2楼 匿名用户 愤的是不得志,空有报国之情但是得不到帝王的赏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中的 空自许 充分说明了作者的 愤 已先斑 说明了他的不得志 书愤 其一 陆游 诗人在诗中 书 了哪些 愤 3楼 杜若 对国家之恨 ...

关山月陆游是什么时候写的,陆游关山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楼 匿名用户 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 和戎诏 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 1 1 6 3 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 三 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 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 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

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楼 儒雅的 首联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 然而两人仍不愿分离 只见远处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青 白 相间 色彩明丽 横 字勾勒青山的静姿 绕 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诗笔挥洒自如 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 送别 二字 ...